来源:安徽聂网 作者:聂猷轩
聂氏家族文化散记(一) ——从司马光之成才,说到聂氏家族文化魅力之所在
聂氏家族文化与司马光成才,似乎是互不相涉的两回事。单从文辞的表象看,聂氏家族文化只能对聂氏子孙发挥教育功能,其优秀内涵虽然也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一般很难论证其对非聂姓子孙之成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本人近几年通过读史结合上网求教,却发现聂氏家族文化对司马光之成才,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以此为基点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看到了聂氏家族文化魅力之所在。 一,从《老百晓在线》发表的一篇佚名文章说起 2008年1月6日《老百晓在线》发表了一篇佚名文章。标题是“司马光之母(聂氏)—— 一生的忠告”,副标题用了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的两句名言:“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全文内容如下: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大历史学家,其父司马池是一位仙风道骨的知识分子,虽家藏万金,却专心读书,锐意进取,曾长期任掌管皇家藏书阁的三司副使。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她像其他母亲一样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但又教导有方。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司马光成长为宋代宰相。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由于父亲忙于公务,母亲便承担起儿子的启蒙教育。司马光是个急脾气,读书学习常常只图进度而不求甚解,比如一篇文章连读几遍也不能牢记在心。常常是同窗们都背课文了,可他心中却了无痕迹。小小的司马光为此事非常烦恼,总觉得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孩子。母亲聂氏知道了儿子读书的毛病,耐心地劝导他说,学习,一是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启蒙阶段应打好牢固的基础;二是要有自信和耐性,不可抱怨和泄气,这也是做人的道理。父亲也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为了培养自己的耐心,司马光在别人游戏的时候,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心无旁骛地苦苦攻读,直到能在母亲面前把书全部背诵下来才去玩。母亲看到儿子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便着手循序渐进地加深课文的内容,并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司马光7岁时不仅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解《左氏春秋》,而且能自编故事逗母亲。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同伴在庭院玩耍,一个同伴不慎掉进一只大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吓得不知如何如好慌忙逃走,而司马光在水瓮外转了几圈突然想到一个办法,他捧起路边的一块石头砸开了水瓮,水流出来,同伴也得救了。小司马光这个机智的表现后来被画工绘成《小儿击瓮图》在汴梁张贴。司马光在母亲教诲下,学习进步很快,已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自觉性的学习,阅读量不断增大。15岁时,他不但饱读诗书,而且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时人称其"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这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聂氏不仅关心司马光的学业,而且从小注重培养他的人格,要求他做人要求实、有气节、光明磊落。 大概在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富有生活经验的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可女仆烫核桃的情景被父亲看得清清楚楚,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的不诚实。这件事后来也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对他说:谁剥开了核桃是一件小事,可撒谎的恶习却是一件大事。撒谎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司马光终于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他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成年后的司马光沿着读书做官仕进之路节节高升,多数时间是任学士、翰林等闲职。他一生光明廉洁,反对纳妾,夫人亡后坚持不续娶,历来传为佳话。后来司马光受神宗皇帝之托呕心沥血十九个春秋,完成了卷帙浩繁、纪事广博的编年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人学士,因而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家双绝"两司马"。 1086年10月11日受中风折磨多时的一代史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已在杭州刊刻的《资治通鉴》尚未完成付印。他死后殓入早就备好的薄棺,遗体仅盖一旧布被,随葬的只是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萧然,满屋图书,床上铺一领旧竹席,都慨叹不已。朝廷送来两千两丧葬银,其子遵父遗命全部退回。 …………………… 看了这篇佚名文章,自然就联想到:聂氏家族文化与司马光之成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深受怀念、崇敬的“聂母” 此篇佚名文章虽然运用了一些文学艺术笔法,但聂母育儿成才的含辛茹苦及其获得的最佳效应,则是有史可证的。最有力的史证,就是北宋哲宗皇帝赵煦褒奖聂母的诏书。其文曰:“敕。古之烈妇,著在史册,非有忧患,不见名节。若夫令德懿行,秀于闺门,而湮灭无传,何可胜数。独赖子孙之贤,或以表见于世。君子之欲得位行道,岂非以显亲扬名之故欤?某官某故母聂氏,早以淑女,嫔于德人。恭俭信顺,以相其夫;慈和严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济于艰难。其遗风余泽,盖有存者。改封大国,正位小君。非独以报其德,庶几令名与子俱传于天下。可。” 文头之“敕”,是古时自上告下之词,南北朝以后特指皇帝的诏书。皇帝所赐此类之“敕”,属于国家级的最高奖赏。在皇帝看来,聂母成功教子,使他得到了一位“名世之士,以济于艰难”,属于“君子之欲得位行道”“显亲扬名”之类的壮举,其“遗风余泽”应该永存天下。敕文最后的“可”,是对聂母文品人品的绝对肯定。因为这篇诏书是苏轼奉命所书,所以后世学者把它收集在《苏轼集》里。(见《苏轼集》卷一百七《外制制敕七十三首》《司马光三代·母聂氏温国太夫人》)现在看来,这篇敕文如实映照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所有女姓同胞的悲惨命运,即使是“令德懿行,秀于闺门”的女姓,如果不靠“子孙之贤”“以表见于世”,也只能“湮灭无传”。聂母“令名”虽然可以名正言顺地“与子俱传于天下”,但“令名”之下依然一片空白,当时和后世之人永远不知聂母的芳名。这个没有名字的伟大母亲,其名焉能“传于天下”?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我们聂族众亲,都会对此感到悲哀。好在此篇敕文还能够为聂母的不朽功绩作证,这使我们在悲哀之余还能得到些许宽慰。由于这位伟大的“聂母”,在聂族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所以受到了全体聂族宗亲的永久怀念,永久崇敬! 三,聂氏家族文化造英华 佚名文章和皇帝敕文显示:“聂母”满腹经纶,知书达理,学养深厚,品德高尚。如此气质才干,当然不可能是天生俱有,必然是后天造就。若在这方面追根究柢,就会涉及她的娘家身世和家学渊源。“聂母”娘家何在?其获取学识、砥砺品性的早年经历若何?如此等等,在佚名文章和皇帝敕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只好在相关史书中另觅线索。在司马光撰写的《司马光文集·宋故渠州邻水县令赠太常博士吴君墓志铭》中,能够大致显现聂母的家族身世。依其所记“夫人聂氏,秘阁校理震之女”,就知道司马光的外祖父(即“聂母”的父亲)名讳“聂震”,曾在大宋朝廷“秘阁”担任“校理”之职。“秘阁”,又称“秘庭”,是皇帝制诏之所。“校理”,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由此可证,聂震公是大宋皇帝秘书班子的重要成员之一,属于皇帝的近臣,其爵位不会小于三、四品。此类身阶,证明聂震公家族属于典型的书香门第、黉门世家。如此家族文化环境,造就“聂母”这样的巾帼英才,就不足为奇了。此铭文另外还指明:司马光的两个姨(即聂震公的另外两个女儿),死后均埋在了洛阳金谷乡和洛阳贤相里。其中一位还被封为“河南县君”。这就是说,聂震公培育的子女,个个身手不凡。在中华聂族发展史上,类似聂震公家族这样的书香门第,遍及历朝历代。翻开现存各地的古版《聂氏宗谱》,几乎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聂氏英豪,代不乏人(本人前不久用博文荐誉的《聂心如公传》,是另一例证)。聂氏家族文化能够造英华,是我们聂族伦理文明发展史的一大亮点。全球聂氏宗亲每忆及此,都会引以为荣。 四,文化特色和文化载体 聂氏家族文化同中国社会其他各个姓氏家族文化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聂氏家族文化能够造英华,其他各个姓氏家族文化都同样能够造英华,这都有大量史实可证。但各个不同的姓氏家族文化,既有大量的共性特征,也各具个性特色。在此,仅以“聂氏家族文化何以能够造英华”为题,对聂氏家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作一些试探性的研究。 研究聂氏家族文化传承体系及其个性特色,自然离不开古版《聂氏宗谱》。当今研究“聂母”、司马光母子二人何以成才,最好是能够见到聂震家族的古版《聂氏宗谱》。如果仅限于此,就只能暂停研究。好在聂氏家族文化所要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大多体现在历代《聂氏宗谱》的《祖训家规》之中,各地现存古版《聂氏宗谱》之中的《祖训家规》,尽管篇章结构、文辞繁简各有不同,而其总体要求、基本原理,则是大同小异。无论研究何地古版《聂氏宗谱》中的《祖训家规》,都能显现出聂氏家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并能从中发现其造就英华的内在奥妙。下面仅以安徽寿县霍邱《聂氏宗谱·家训家规》为例: 安徽寿县霍邱《聂氏宗谱·家训家规引》 规训著于谱,皆浅近之言。原以望族人,触目惊心。勉为善,戒为非。苟泛然相视,即柳之家法,颜之家训,亦如纸上陈言。昔申公云:“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愿子孙读此规训,师其所教,避其所戒,以力行为主。将在家可为令子,在国可为良士,育才成德之津梁,亦藉乎是也。谨列规训于左: 睦宗族:族人虽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无亲疏。故喜必庆,忧必吊, 岁时伏腊,必相往来,以笃一本之谊。其有贫乏者,周济之; 愚懦者持扶之。若相视若途人,何以对祖宗于地下。 亲邻里:同井共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诚不可不睦。吾子孙勿以富贵而生忮心,遇贫贱而起贪念,勿因牲畜相犯、儿童相争彼此嫌隙,不相往来。 信朋友:同类为朋,交深为友,居五伦之一,须择胜己者交之。藉以劝善规过,不徒往来虚文。若不择交,植党饰貌,翻云覆雨,乌所谓朋友有信。 勤职业:圣王在上,必警游惰。吾子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慎勿游手好闲,不习恒业。若东游西荡,必心术坏而家产破,将流为匪类,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教子孙:语云:振家声,在读书。夫天之生才,不限以地。族内子弟,每多生而颖敏,可以琢磨成器。或吝膏火束修,有弃学而业农。为祖、父者,须以读书教子孙,庶可以光宗耀祖,即或不成亦可以变化气质,言语举动,自无忖俗。族人须念祖宗书香一脉,择严师以训悔,勿任姑息废学。 (安徽寿县霍邱光绪二十七年《聂氏宗谱》,载有“规训”数十条,此处从略。) 认真细读上述“规训”,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深度启迪。其鲜明特色在于:第一,“振家声,在读书”。为祖、父者对所教养的子孙,除非遇到人力无法克服的困难,都“须念祖宗书香一脉,择严师以训悔,勿任姑息废学”。第二,送子孙读书的基本目标,是“育才成德”,“在家可为令子,在国可为良士”。最好是“琢磨”成大器,成就大业,“光宗耀祖”;最起码也要通过读书“变化气质,言语举动,自无忖俗”,让他们在一生之中都能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第三,全族上下,无论辈分高低,都须忠实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受教者,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者。不仅善于言传(即“善教”和“善学”),更要善于身教(即带头亲身实践)。“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家训家规》中的许多具体规定,例如,“睦宗族”、“亲邻里”、“信朋友”、“勤职业”、“教子孙”等等,都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处世仁德为本,传家诗书当先”。聂氏家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全在于此。聂族世世代代,都循此前行。在旧中国,广大受生活所困、衣食难保的聂姓家族,虽知“诗书传家”的重要,但却无力让子孙上学读书。即使如此,他们日日夜夜都在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送子孙上学读书。生活稍有着落者,都会极力送子孙上学读书。所有聂姓名门望族,更会“念祖宗书香一脉”,把“振家声,在读书”当作必须遵行的信条。像本文论及的聂震公家族以及历朝各代有所作为的各个聂氏家族,都是“振家声,在读书”祖训的坚定遵守者和成功实践者。回顾聂族以往全部发展史,类似聂震公这样成大器者当然只能是少数,而我们聂族自古至今的蓬勃兴旺发展,则是得益于坚守“处世仁德为本,传家诗书当先”的文化个性特色。 处世仁德为本,传家诗书当先”,是聂氏家族文明进步的文化主轴,而全部聂族成员则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活动载体,并且由此显现出了聂氏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因如此,司马光在聂母的谆谆教诲之下顺利成长,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 上面所记,都是一些历史片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现公布于世,仅供宗亲研究参考。若有失当,敬请教正! 聂猷轩 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