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聂氏论坛 作者:聂金城
聂家一小子近日读得安徽太湖《聂氏宗谱》里的一篇好文章――《聂氏得姓辨》,读后感慨良多。该文论证了聂氏得姓的情况,无奈该文有先入为主之状,没有拿出铁的证据说话,却断言聂氏得姓于卫姬。这不仅不能让我信服,倒是使我产生了怀疑,难道聂氏得姓于齐姜?遂逐段逐句点评起来。班门弄斧,不知轻重,但愿不会得罪先人―― 今自千百世以后,欲遥溯千百世以上之地理姓氏,则将奚据乎?曰:据经耳。然或出于二说,疑不能明,则将奚据乎?曰:亦据经之可信并传注耳。 〔评〕先人治学,断不可离经叛道。因为上千年的儒学典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没有那本书还可以全面超越《经》传的。问题是《经》传就包罗万象否?《经》传上没有的就不存在否?斗胆再问一句,《经》传就没有错误乎? 粤稽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嬛、伊是也。历唐、虞、夏、商、周,迄春秋之际,孔子作《春秋》,左氏传之,其言姓氏特详。曰: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又别之以谥、以官、以邑。其见于经者:姬、姜、子、姒、风、祁、媯、姞、嬴、任、巳、偃、妘、芉、隗、允、𣾰是也。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是姬姓之裔胄也,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以邑为氏者也。 〔评〕《经》言姓氏特详,实言黄帝等部分贵胄姓氏特详,但言聂不详。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经》不载;是姬姓之裔胄也,《经》亦不载;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经》不载,聂以邑为氏者,也不载。聂从何来?《经》载否?否。故“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是姬姓之裔胄也,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以邑为氏者也”,非《经》所言,聂族自己传也。但目前所知,聂族自己传的不仅仅有卫大夫说,还有其他种说法。看看作者下文如何去辨吧。 今即卫之疆域考之:南阳为卫边邑,在卫之西境,与晋接界。莘为卫边邑,在卫之东境,与齐接界。羊角为卫边邑,在卫之南境,与曹、宋错壤。其四封所域之地,如牧垂、越桃、邱莘、首止、域濮、鹹斂、盂襄、牛。有莘之墟:宛濮、清邱、新筑、鞫居、马陵、柯商、任茅、氏圉、戏阳、厥慦、沙瓦、垂葮、铁牵。曹得地者二十九,而聂无之。所属之邑,如清蒲、鄄共、曹匡、五鹿、戚桑、中夷、仪懿、氏羊、角平、邱平、寿犁、外州、平阳。冷得邑者十八,而聂又无之。盖春秋之时势,列国之土壤,本绣错而瓜分。其见于经传者,皆关于征伐、会盟、蒐狩、城救。次遇之大,其无所关,缺而不书者,比比也。若见于经传,当时传信,而后人不能无疑者,亦间有之。而其中强弱之吞并,彼此之得失,先后之隶属,又因之。 〔评〕对卫疆域及四邻之考辨,实为详尽。曹得地者二十九,冷得邑者十八,而聂无之。宋、齐得地呢?不考?非也。无奈“其见于经传者,皆关于征伐、会盟、蒐狩、城救。次遇之大,其无所关,缺而不书者,比比也”。似此略宋、齐地。但齐地“关于征伐、会盟、蒐狩、城救”之地弥多,且与其有关,不可不考的,此一误也(此段文字标点可能被标错,影响阅读领会,地名怎地全为双字?有些明明是单字地名,也双双配对,是文学否?聂却是单字)。 据僖元年:齐师次于聂北,救邢。杜注:近邢地。《左传》晏子曰:聊摄以东。杜注:齐西界聊城东北有摄城,摄亦作聂。《水经》注:聊城县二十五里有古聂邑。僖元年次于聂北救邢,即此聊城,今为东昌府治。似聊摄为两地,而摄与聂为一地,而究不知为谁属也。 〔评〕聂究不知为谁属也,此语引用得好。郦道元不敢断。吾试断之。引出下文。 惟桓十六年,卫宣公使伋子于齐,使盗待诸莘。杜注:卫地。今属东昌府莘县北有有莘亭,有二子争死处。则莘与聊摄,境迩地偏,在卫之东,为自卫适齐之道,是聂不归之卫不得也。 〔评〕莘为卫地,在聊城西南,现在两地距离72里,春秋时聊城在现城西北17里,可能两城相距里程比现在少一些,大致就是50多里,的确“境迩”,离卫都的确“地偏”。莘亭就在现在的莘城附近。聂城则在聊城东北边,聂城距聊25里。距西南边的莘就有80来里地了。 从卫国经莘才能到齐国,这是一条已开辟的道路。同样从齐国经聊才能到卫国。我们可以把莘看成卫的边城,把聊看成齐的边城(这是大多数人的说法),也可以把聊看成卫的边城,齐则没有边城(这是本文的观点),故“是聂不归之卫不得也”。这个判断就有问题了。其一聂城在离莘更远的地方,即使聊城归卫,聂城也不一定属卫;其二齐为霸主,四处攻城略地,攻到哪就是占其城,其边境竟然没有城池,是一片原野?倒是卫国边境就连着有几座城?那么齐地疆界如何确保?聊摄以东属齐地不是要退缩到有城池的地方去?聊摄以东不是有很大的面积属于卫?作者判断肯定不当。 总之,齐之西界即卫之东界,注聂北,既未指为何国地,而但曰近邢。注聊摄,亦未确指为齐国地,而只曰齐西界。其为卫地甚明。矧晏子之言,已为齐之叔世,当春秋之季,而非始封之旧哉!且聊摄齐西界,而曰以东,此自外及内之文也,不数聊摄也,亦欲召陵之言东至于海。桓公时,东至纪𨟎耳。至公灭莱棠,始尽有登莱之地。管子盖概举其疆索而张大之。 〔评〕《经》传未云聂北、聊摄为齐地,而云为卫地乎?没有。作者断聊摄为卫地是不当的,叫做不引经据典。《经》既注曰聂北为近邢,则聂北非邢地而为齐地。从单纯军事观点来说,当年齐国救邢集结军队,不可能跑到别国领土上去搞,卫国没有参加这次战斗,是中立国,更是不会跑到卫国领土上集合军队,因为即使齐国要这么做,卫国也不会答应呀。集结军队一定要在本国边境领土上进行,一是安全,二是便利,三是隐蔽。这样看来,聂北是齐国的国土。说聊摄以东为齐地,当然已云聊摄为齐地,怎么会将卫国的城池作边界呢?怎么会齐辖地“不数聊摄也”?管子再夸大其词,也不会将卫国的城邑以东所有的地方讲为齐国的吧?管子是政治家,很注意言行的,不会挑起事端让卫国不高兴吧。如果聊摄为卫城,城之东都是齐国的,那么卫人撒尿都不能朝东方了,因为会侵略齐国(查有关资料,聊城,春秋时先为聊国,因与当时的摄国相近,并称聊摄。后属齐,为齐之西鄙。战国时仍属齐,名聊城,曾为燕国所占,田单久攻不下,鲁仲连射书复之)。我也来个总之吧,聊摄当为齐地。 吾益信元凯注地理之慎,而叹道元发明之确也。由是言之,卫既有聂邑则必有大夫,有大夫则必有采地。有大夫有采地,则后之绳绳继继者以邑为氏复奚疑? 〔评〕经上述分析就断定卫有聂邑,聂大夫是卫大夫未免唐突。小子不服。小子反而感觉到聂大夫是齐大夫更准确。 然则先大夫衡公受采,其故可得闻矣,乃姓谱则曰楚大夫,食采于聂。春秋时,楚地既无此邑,矧聊摄与齐接壤,与楚直风马牛不相及耶!夫有经可据,有传注可征,而反信无稽之口,以自瞀乱。则混姬于芉,不敢知亦不敢从。 〔评〕否定聂大夫为楚大夫是对的,的确“与楚直风马牛不相及耶”,但言“混姬于芉”,实为不当,应言“混姜于芉,不敢知亦不敢从。” 或曰:聊摄即聂矣,其以邑为氏者,其后可得闻乎?曰:五伯之后,其雄为近。考《史记•政公传》,其姊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轵为河内,实王城地。《史记》正义:深井里在怀州府济源县南三十里,亦王城地,在卫西。据旧帙九世而得政公。 〔评〕此段话我举双手赞成。 岂聂既入于齐,其后遂居于此欤? 〔评〕怎么突然又扯上齐?看来有一个史料难住了作者――那就是聂政的先人是齐国人。但作者巧妙地说是从卫国去了齐国,后来又到了韩国居住。作者应该在此解释一下聂氏为什么去了齐然后又去了韩的,可能是没证据。于是不得不陷入下段的猜想。 或曰:春秋时大夫之食邑因以为氏者多矣,如:展氏之食邑于柳下,沈诸梁之食邑于葉,费庈父之食邑于费,羊舌氏之食邑于杨。类,皆在本国之中。亦有如聂在齐界乎?曰:有,如山东之濮州范县为晋士会邑,楚之子西为商公,今为陕西雒南县。比而观之,不岂然与? 〔评〕此段有一句话特别引我注意:“亦有如聂在齐界乎?”作者可能有一个史料证据是聂在齐界为大夫,这个证据把他潜意识里先入为主的论定聂大夫是卫姬姓的观点憋住了。于是举出了他国人可以另国为大夫、可在另国获得采地的例子。总之,不管聂姓先人在齐生活了多少代,哪怕即使得姓者就是生活在齐的人,作者也要论定聂大夫是为姬姓,是卫大夫。那么,聂大夫的父亲、祖父是卫姬康叔的第几代孙?你可有证据?没有,没有,没有!这样看来,可能作者还是被族谱里以前的源流序等文章论点给框住了,不敢逾矩。不逾矩是对的,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崇拜。但记住千万不要愚忠傻孝,既是辨姓源,就要追求真理,聂氏人是耿耿直直的。 至于世代之先后、源流之支分中更改革之频繁,数罹兵火之燹焰,其详固有不可得闻者。今惟断自志明公以上,而先代之彪炳史册者亦著录之。 时 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菊月 谷旦 胜漋祖裔孙、岁贡生、侯选儒学训导 韶府氏夔撰 〔评〕对后世的论证因资料缺乏且不是本文研究范畴是不必多究,只要将自志明公以上“先代之彪炳史册者亦著录之”就行。这种写作方法很好,堪为辨文要旨精髓,后学深受教益启发。 但是小子对前面匆匆忙忙界定聂大夫为卫姬姓还是有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