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聂氏论坛 作者:聂金城
从聶字的造字想到的聂地在哪里 聶字真有特色,三耳构成。《说文解字》对其解释为“附耳私小語也”,并将其定为本义。从三耳,尼輒切。但聶字出现在古文献中,还有聶北一词,是为地名。地名以“附耳私小語”名之,似有难理解的地方。如此看来聶字造出来的本义不应只是“附耳私小語”,而还应有一个其它的造字方法的含义。如果按《康熙字典》理解,因多了“摄”、“薄切”的含义(摄是统摄,是个较大气的概念,与“附耳私小語”意义相反,薄切是细分解,与“附耳私小語”倒还有挨得近的相近意义),鄙人以为聶的象形意义可能还原始些。如果我们将聶字认定为一个象形字,那么,我们从聶字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本文研究聶,本意为寻找古聂地,故探讨内容主要是根据聶字找聶地,故言语叙述间集中一点,不及其它。 一、聶字象形则聶地乃是一个由三块平整土地聚合的地方 聶,目前的楷书构成为三个耳,在上古到底是三个耳还是三个目或是三个日、三个“框”?聶作为地名字有什么含义?鄙人以为,就单个的耳(目、日、口、“框”来看,就是一片平整的耕地,聶地应该是一个由几块非常平整的土地构成的面积比较大的地域了。说其平整,是因为是三个“耳”或者“目”,每垄地都是垄沟笔直,一望无垠。说其比较大,是因为“摄”的含义,需要强有力的统辖摄制。按聶的字形,其区域可能是有一条比较大的河沟和一道甚至几道小的溪流,成“丁”字形将该区域隔开为三个甚至更多的农业耕作区域。但三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非常一致的,遂构成一个独立的人文地理单元,这就是聶。 聶,鄙人究其本意就是三合一,就是捏和到一起的意思。这与摄的意义就相近了。有聶为什么还要造一个摄字?这是后人所为的。远古无摄只有聶。故【管子•侈靡篇】有:十二歲而聶廣(【註】代將亂而攝其廣)。【莊子•大宗師】有:瞻明聞之聶許(【註】聶許,許與也。攝而保之,無所施與也)。捏合到一起了,人们说话当然就近,必然就引申出了“附耳私小語也”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将这样的地写成聶?因为三口为品,三日为晶,已经有规定的含义,只好写成三耳或三目了。 二、古籍中关于聶地的记载与辩证 聂地在哪?现摘抄几段古代文献查证之。 1、【春秋•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註】聶北,邢地。 鄙人曾广泛收罗资料,发现聂北应该在山东聊城以北。既然古籍说聂北为邢地,那么当然地应该在当时邢国的地盘内。当时当今河南濮阳、清丰、冠县、临西、鸡泽和山东莘县等县地属卫,山东聊城、茌平、高唐、河南的威县属齐。其余齐之西、卫以北属邢。按此,聂北当在夏津县境。但山东茌平县史料记载,该县北有摄城王菜瓜遗址,认为此地原为邢地,春秋时并入齐国。许多资料称此为古聂北,入齐后称摄城。似此,则聂北有根了。但是,摄聂还是有别,鄙人曾在一篇文章中肯定地说:“有聂,才会有聂北。有聂北,则聂在其南。聂北为邢地,则聂不一定为邢地,但聂至少与聂北相近,否则聂北难以叫聂北。若聂北入齐后改聂北为摄,更说明已有一个地方叫聂,当然将聶和聂北合并改称摄也是可能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摄城附近去找聂地。建议有识者可到该县博平镇、郭摄庄村去调查研究一下。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主流、支流流经夏津县,大改道有六次之多,决口达千余次。这是塑造夏津县微地貌形态的主要因素。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沉积,形成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的高地、坡地、洼地相间的地貌景观。数千年前的历史资料只能是掘地考古了。 2、【後漢•郡國志】東郡有聶戚。 东郡,秦王政五年(前242)置,治濮阳。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 晋初,东郡省,其地分属濮阳国、济北国、东平国、平原国、阳平郡。 又见:“博平聊城有夷儀聚,有聶戚”。此聶戚应该较古老,估计就是我在上段言及的摄城了,似此,不必赘述。 3、【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入江聶陽西。【註】聶陽,水經注引此作灄陽。 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析安陆东界建立滠阳县,南朝宋齐也同晋。陈太建五年(573年)陈伐齐,郢州刺史李综克滠口城,滠阳县入陈;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始置黄陂县时又废滠阳入黄陂,滠阳的置县史仅275年。县治在今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附近的藤子岗(又称牛湖堡)。此滠阳县太年轻,但聶陽年不年轻不知道,待考。 4、【山海經】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爲人兩手聶其耳。 此书之聂耳之國与我们要找的聂地相隔十万八千里,不予查证。 三、由聶字联想到聂族必然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个农耕族群 中国很早以前就已形成农耕文化,农业是汉族的基本生产方式。从聶字就可以看到农耕文明。聶的井井有条,可以看到井田制的痕迹;我们还可从聶字到聂地是旱作,因为看其笔画就知道其地块被划分成条成垄;聂地很平坦,看其字形就知无撇无捺无弯折,沟渠都是非常直的。从聶字的出处我们还可以看到,聶地在黄河流域,绝不会在长江流域以南(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