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当前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中华聂氏渊源
http://nszp.cc   2024年11月19日

 

 

 

中华聂氏渊源

来源:《中华聂氏渊源》百姓源姓氏文化研究团队

 

尋根問祖【姓氏概述】


    聂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根据《广韵》、《姓解》、《姓觿》、《姓韻》、《元和姓纂》、《史姓韵编》、《姓氏考略》、《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以地为氏》、《通志·氏族略》、《续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满族姓氏录》、《八旗通志列传索引》、《钦定八旗通志》、《京旗的满族·续》、《金史拾补五种》、《中华民族融合历程考述》、《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彝族姓氏》、《沿河土家族姓氏》《畲姓变化考析》、《赤峰市志》、《瑶族姓名研究》、《湖北通志》、《千家姓》、《中华姓府》、《中国人的姓名》、《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日本姓氏读音大词典》、《皇明千家姓》、《百家姓聚珍》、《中华万姓谱》、《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洪洞大槐树寻根》、《中国传世家训》等等众多相关书籍记载,聂姓主要来源相传与炎帝和黄帝都有关,主要来源于地(邑、国)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渊源:出自姜姓、姬姓(及其分支芈姓)、他族和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


    第一大类 系出姜姓,炎帝后裔。相传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因助禹治水功成封为吕侯。伯夷第三十六世孙吕尚(姜子牙)因助文王、武王翦商封于齐,后人称齐太公。太公之子伋(丁公)接位后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在平西),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第二大类 系出姬姓及其分支芈姓,黄帝后裔,支系有二。其一出自姬姓卫国,周文王后裔。商周时,今河南濮阳一带(今属清丰县)称为聂或乜,后为周武王弟卫康叔封国所辖,卫康叔将聂分封一亲族为食邑,史佚其名,因称聂大夫,其后以邑为氏,称聂姓。其二出自芈姓楚国,战国时卫嗣君五年(前三二0年),卫国自贬爵号为君,此时卫国辖地一再缩小,仅据有濮阳了,而聂地早已为楚侵吞,转而封给楚国大夫摄叔,聂地因而改其名为摄,摄叔后衣子孙亦以地为氏,称摄氏或聂氏。
    第三大类 系出他族和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历史上聂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亦有着互有基因的流动。如在唐时藏族王族有聂氏,为聂赤赞普之后;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金时女真白号之姓有聂散氏、聂摸來氏,其后汉化简化有聂姓;元末青海西宁地区回族汉化有聂姓;明清时期满族、蒙古族中汉化有聂姓。今佤族、彝族、傈僳族、瑶族、羌族、苗族、布依、白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聂氏族人分布。


    聂姓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形成了河东、新安、清河、广平等郡望。聂姓的主要堂号除以上述郡望立堂外,以悯农堂最为著名。『悯农』堂号典出唐代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著有《伤田家》脍炙人口:『二月卖新丝,五月桌新谷。医得眼前疮,刻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后人也称为『悯农诗』,族人遂以『悯农』作为堂号。
    宗族先贤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历代聂姓名人三十四名,占总名人数的百分之零点零七,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九十一位;聂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零点零九,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聂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一一,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三位。聂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百分之零点零六,排在并列一百八十八位。
    聂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韩国勇士聂政;唐朝诗人聂夷中;北宋户部尚书聂昌;元朝都元帅聂廷;明朝学者聂豹;清朝直隶都督聂士成,篆刻家聂际茂;民国实业家聂缉椝,作曲家聂耳;当代电影摄影师聂昌,作家聂绀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聂荣臻。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聂姓族谱十四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聂姓族谱十三部。
    当代聂姓是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一百二十二位姓氏(二 OO 六年统计资料),在湘、黔、赣、鄂地区特别有影响。当今聂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总人口大约在一百四十万。
    聂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 型:百分之三十四点八, A 型:百分之二十九, B 型:百分之二十七点七, AB 型:百分之八点五。


    家训格言:聂氏家训以清聂继模的《诫子书》值得一读。清乾隆年间,聂继模之子聂焘以进士出任陕西镇安知县,聂继模随往,数月始归,并作《诫子书》训诫儿子。他要求儿子做好亲民官,『做得一事,民间就沾一事之惠』;要『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诚能感人,谦则受益』;『偶有微功,益须勤勉,不可怀喜欢心,阻人志气』;『勤政方可泰然处世』。其教子为官之道,至今仍颇值得借鉴。


(阅览次数:217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你是第 位访客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回兴松鹤路108号2-16  邮编:401120 电话:023-67527534  

 邮箱:yeguang315@163.com QQ群:196426576   后台管理 

本网站由 重庆立春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技术支持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ICP备110076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