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能卿公并春生会长:金安! 娄底新修元光公后裔通谱工作进展如何?甚念! 因时间关系,久未细阅各地族谱史料,昨因电脑系统故障致桌面文件包的资料全失,于是从电子邮箱以往的发件箱中调寻,结果得以重新细读了两个文件,一是电子版的江西泰和桃源聂家谱;二是去年6月发给能卿公的《关于编修赣湘聂氏通谱的若干建议》。我一时兴奋不已,感觉编修赣湘通谱之计今仍正当时候。 三思,把一个通谱搞起来;在樟树或永丰恩江建一个“中华聂氏总祠”,把活动丰富起来;建立一系列家族和谐共建的制度,把家族管理起来;大家都来支持聂族商会的成功运行,把经济壮大起来,等等。聂族的发展必步入不可逆转的轨道,并且有可能对全球华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赣湘聂氏同源的历史可以肯定了 江西和湖南群居的聂姓很多,愚晚所指的赣湘聂氏,主要指的江西新干、永丰、吉水、泰和等聂族,以及湖南的元光公后裔和双厚的聂祥发公后裔。这些聂胞如果能够通谱,则中华聂族的大统一指日可待。因为,我们目前不仅占了全球聂族人口的较大比例,而且聂族比较活跃的精英分子,也都出自集中。 我之所以肯定三地同源,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从历史的积淀中发掘出来的。 1、三地在江西的早期先祖同故乡。同一个地方的同一姓氏是同族,这是中国姓氏分布的共同特征。能卿公所在的印溪、春生会长所在的恩江与愚晚所出的双厚,在北宋之前肯定就是一个家族,原因是三地都直指一个故乡“吉安”。双厚和印溪虽都注明是吉安太和县,但据说昨天的太和并非完全是今天的泰和,而包括了吉水等地。更有江西樟树经楼聂族的谱称太和之聂发源于经楼。再说,今天的永丰恩江也属吉安,但恩江的先祖不是一开始就住在恩江的,在恩江只前或更早时间,是不是与元光公、祥发公的祖先就是一个地方的?但可以肯定再往上就是一个祖先。因为吉安的聂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最早都可追溯到某一个人,是他进驻后才逐渐繁衍壮大的。 2、三地的史料可以证实是同族。现在分开来查三地的谱,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元光公是后唐同光3年即公元925年间人士、双厚始祖聂祥发是北宋淳化4年即公元993年人士、永丰虽然记录了从卫大夫弼至今的家族发展史,但完整的史料也是南宋之后的记录。 恩江的谱找不到聂元光、聂祥发,而双厚和印溪的谱也没有提到永丰的先祖,但这不能证明三者不同宗。 三地的谱结合起来查阅,有没有对接点呢?回答是肯定的——有!这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查印溪谱,有元光公的第八代孙以行“念八郎”排名。查双厚谱,有祥发公的第五代孙是“时”字辈,但也是以“念”排郎。这里有疑问的是,时字辈总共才三兄弟,包括上几代都没有失考或死亡未命名的,但排郎出了问题。即三亲兄弟排出了念一郎、念二郎和念十郎,那么,中间的三至九郎哪去了?这只能说明时字辈的排郎是一种家族行为而非家庭行为,这个家族的统一规范还不在双厚本地,而是在双厚以外的老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念十郎名时教,讳寇卿,是北宋与南宋交替时期的大学士,夫人梁氏被授“金花诰命夫人”,这在当时是有文化的大人物,与外界的交流和通讯应该是较方便的,再就是这“念十郎”与“念八郎”是同时代的人,如果一个宋朝一个清朝,到可说成是遥远中的巧合。这里还有一个同时代的人,那就是福建泰宁县聂族,也说是当官后定居于此的,名字没有了,就称为“念三郎”,后人尊为“念三公”。二是查泰和桃源之谱,得知永丰恩江聂氏始祖是44郎,名叫聂开先。此前我也没有注意,我昨天见后即查双厚老谱,恰好双厚的第6代,也就是“念”的儿子这一辈,就用的纯数字按年龄从41郎排到了51郎。奇怪的是,中间也缺了几个郎,包括没有44郎。其中,我祖聂大开就行47郎,须知这“时”、“大”两辈都不是等闲之辈。我根据时间推断了一下,双厚的“大”字辈,也与44郎年龄相仿,而且“大”字辈也没有注明有早死、外迁而未命名的。 据史料显示,中国在元朝以前因没有形成修家谱的惯例,平民百姓很少有名字,一般都按出生顺序循一定的规则用数字排郎,一人一数,没有重复。到了宋后期由欧阳修、苏东坡等发明,家族才有了修谱之风及以字辈排班的习惯。双厚也代代相传,外来合谱不要问名字出处,只要能对“郎”就行。 二、赣湘聂氏通谱不能局限于完整的谱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三地的一条历史主线:即北宋前后,江西吉安某地住着一支聂姓,这一支聂姓并已经成为中等家族,在晚辈的出生方面,家族已经有统一登记和命名的全面管理措施。由于为官、经商等,不时有人迁居外市外省,但只要能够联系上的,家族都会对人口工作进行登记,也可能象今天的修谱一样,你不找家族,家族可能过若干年要派人上门来找你。这其中,元光公迁印溪,过了近70年,祥发公才迁双厚,相信家族都作了记载。而且到44郎开先公时,这一管理仍然完整存在。 由于老家对外迁支脉有“不给谱”的习惯,加之交通、通讯不发达,所以外迁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多,再后来,代数隔得越远,那怕是直系也会彻底中断联系,最终也就是亲也变得不亲了。另一个原因是,老家发展到44郎开先公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结果连老家的老谱都被毁灭了,进而事实上的一家人,变成了毫不相干的“三家人”。 赣湘聂氏合谱要在原籍找到完整的老谱资料作依据那是件很难的事,除非“地下考古发掘”有新的发现。因此,要打破从江西老谱中找完整资料的局限性,并转变为从多脉聂族的谱中查找共性,同时要结合古时的经济社会背景来完善、确定。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永丰恩江的老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传承版本,对恩江以上的历史,也多是后来明正德皇帝的老师聂豹公考订而成的补遗版本。也许因为地缘偏僻的缘故,三地的老谱史料最翔实的还应该算双厚。双厚虽没有始祖祥发公之前的历史,但之后的记载较完整。印溪历史虽久,但从一开始人口流动性就过大,元光公四个儿子都散居在外不说,印溪透公一脉在洪鉴公之前也史料意识不强,以致中间断代140多年。永丰恩江之谱本应源源本本记录元光公及祥发公等以上的历史,但它此前偏偏太多缺失。 所以,这次大合谱不能一支一支地割裂开来找资料,那会无功而返,一切只能集中各脉之谱来综合分析,进而才能发现——“对接点”。 江西老谱找不到我们很多外迁支脉的始祖名字,主要有以下原因: 1、名字使用的习惯误差所致。古人除了有排郎的惯例,名字也有辈份名、学名、字、号、乳名等多个。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人们多用的是学名即书名,一般不使用辈名和字、号,更难得使用排郎,而家谱中则以辈名为正,故大书,学名为辅而小书。于是,外迁的支脉后代寻根时问题就来了,后人多拿着第一位始迁祖的学名到老家来对接老谱,甚至误把学名中间的一个字当作辈份,更有甚者是外迁的始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后辈提供的学名还往往是“谐音”(印溪已联系上的川贵几脉,用的班行诗就是印溪诗的谐音)。而在老家方面,老谱用的是辈名。如果外迁者外迁时恰遇老家修谱的年份也就有可能把学名与字、号登上谱,但若修谱是其外迁后的几年或几十年,学名没有人记得了,也就没登了,结果,自然会出现“查无其人”的普遍现象。 当然,有很多地方的后人连始祖的名字都记不得了,而只记得始祖儿子或孙子的名字,那就更对不上了。 2、老谱常常存在故意漏登的情况。这主要是一些受到过家族制裁的不孝子孙,或者对抗朝廷者。前者是怕给全族摸黑,后者是为了防止灭九族。双厚的常宁房就是一例。其始祖行仲10郎、千户侯,明洪武元年迁入,但双厚老谱无其人。好在双厚有排郎的序号,双方才对接上。 3、老家的经济社会动荡过大造成负面影响。这一是改朝换代外迁人口过多,而老家留下的人口较少,特别是精英人才流失,以致没有及时对外迁人口进行登记,而下一次续修家谱的时间又拖得过长。最后新修谱时多数旁系都没有人说得清了,造成老谱上到处标注为“失考”、“徙外”。四川南溪县聂族的始祖聂久本是双厚聂族聂九显公,但因双厚从明朝正德年间二修谱后,直到296年后的乾隆年间才进行三修,也只记明“聂九显失考”,导致对接困难,最后只能靠推断当时的背景来确认;二是老家遭遇突发灾难致老谱资料毁灭。这主要有兵灾、失火、山洪水灾等,有些是管谱之人在外遇难,族内不知藏谱之地可失传;三是传统的禁止人口流动的陋习造成了家谱资料的断代。儒家主张外迁者“落叶归根”及“别子为祖”,也可能为防惹祸全族,江西老家便有了“潜规则”,那就是对外迁者可以收入家谱但一律不给予家谱。此在湖南隆回的邵隆聂氏谱中有记载,该脉于清康熙年间迁自樟树溪吉镇的鳌溪聂族,因老家不给谱,以致鳌溪在乾隆年间修谱时,邵隆派出三位秀才以协助修谱为名,秘密抄录了全部谱帖而归。据传,鳌溪方面当时派出大队人马追赶了很远无果才返回,并大骂后以禁止该脉回乡祭祀作处罚。可喜的是,鳌溪后来因为失火,全部家谱毁失,而于2001年派出专人到邵隆,才得以接回全部老谱。 三、赣湘聂氏通谱要求大同存小异 赣湘聂氏合谱在没有完整史料的情况下,就应该结合家族发展进程中的家族本身情况和社会背景,来查找对接点进行对接。包括合理的推断都是可行的。因而,这次合谱必须着眼长远,树立求大同存小异的思想,大功才能告成。 这个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就是不主观臆断,坚持从事实出发,那怕没有事实肯定结果,但如果没有理由推翻结果,结果就算成立。由此可见,念十、念三与念八诸公,虽没有事实证明他们是兄弟辈,但他们同时代、同故乡,加之旧家族有统一排郎而且郎序不重复的习惯,那他们是兄弟的结果是成立的。同理,44郎与41郎是兄弟也是成立的。 如此,今天要合谱就不难了,我们以聂豹公编修的史料为主干,把经楼、丰城、永丰、新干等聂族的谱再调出来研究对接,然后,元光公的第8代孙与双厚的第5代孙、福建泰宁聂族始祖定为兄弟辈,上面的不管,下面的照录。恩江的44郎公则与元光公第9代,双厚第6代合为族兄弟,这样以来,再从没有出生的新生代开始,以统一重新编写“班行诗”命名。 这个大合谱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可以迅速扩大考证、研究工作。特别是江西境内还要发动樟树、丰城、新干、泰和、南昌、九江、修水、上饶、赣州等地展开大梳理。目前,湖南的基础较好,元光公的直系和旁系再与双厚一合,多数人口都进来了。总之,以恩江、印溪、双厚三脉为基本盘,涵盖面也会迅速扩大。起码迁于吉水的聂世敏先生所在湖北随洲3万人、迁于紧邻双厚的湖南湘乡而文字辈与双厚文字辈同时代的聂磊先生所在的四川宜宾隆昌聂族3万人、多项证据显示迁于双厚的四川南溪聂族1万余人、以聂昌公为始祖的广东韶关、博罗、新会、德庆和广西西江流域的约35万人等,都可合为一体(印溪谱没有记载元光公与聂昌的关系,但广东韶关之谱注明自己是聂昌之后,同时又提到自己的一个祖先又与元光公曾孙为同一个人,即聂致尧。再就是元光公长子荣一郎后裔的衡山湘南聂氏族谱,则肯定聂元光就是历史上的翰林学士聂冠卿)。那时视情况,可命名为《赣湘鄂蜀聂氏通谱》,如果可以追溯得到也可选聂友公的住地樟树鹿溪或其丹阳太守的官职,而命名为《鹿溪聂氏通谱》或《丹阳聂氏通谱》。 当然,合谱大事如果能得到聂光永会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现在起就把编修《中华聂氏通谱》,并作为他宗亲会长的终生奋斗目标,愚晚认为那将是全聂族的大幸,且有5年可成大业。这事说起来也简单,能对接的直接合为一支,无法对接的,按照常宁聂族新故的民政局长聂启国先生的研究,把每一个地方的最低辈合为兄弟,误差率很低,因人类的生育节律是相同的,最低辈份恰恰是大房的大房之后裔,人有很多子女,但兄弟分支后,大房的大房,在发展速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当然,如果不认同,目前不参与合谱的,我们可以在通谱的后记上专门收录进行介绍,使全球聂姓都知道还有哪些地方有姓聂的未合进来。这样,《中华聂氏通谱》把所有聂氏都涵盖进去了,也就无愧于“中华”二字之称了。这将是永远载入史册的大事,是里程碑式的!作为全球的宗亲会长,不是今天到这里,明天访那里,关键是给同胞带来了什么?推动了什么?为后人留下了什么!聂光永会长为全族做了很多事是应该肯定的,但真正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只有中华聂网。但网络是虚的,如果有一天,因为政治、经济等什么的,把中华聂网关停了,那他老人家可就什么也没留下。现在好了,启动通谱、总祠,结果必名高千古、功垂万世! 今天搞大合谱,时机已经成熟,经济条件也相适应,联络也有了,分布情况明了。现就看有没有举旗人来登高一呼并持之以恒地推动!当然,光永会长不做也没关系,那我们先把赣湘通谱搞起来,若干年后再来推编《中华聂氏通谱》,也必成事,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
以上当否?盼批评指正!
即颂祺康!!!
家晚生:如熹斐斌氏 敬上
2011年6月24日于湖南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