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世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姓氏文化遥居世界之先的多姓氏大国。据最新资料称:我国历史上沿用姓氏多达3万多个,当今常用姓氏4100个。著名姓氏谱牒学专家袁义达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收录了中国古今姓氏11969个。据报载:香港佛教协会专建了姓氏祠堂,已经做好了11969个祖宗牌位等待世界华人来祭拜。聂姓在新编百家姓中排到第126位,人口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 姓氏作为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虽没什么独特意义,但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的史迹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家族的旺落是国之兴衰的缩影。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姓氏文化所涵盖的各种载体,逐步演进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且富有多重研究价值的复合性文化,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和人类遗传学等众多社会学科。袁义达先生讲:“除了通过姓氏研究中国人的源和流,研究汉族划分标准,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基因的多样性,姓氏群体遗传学,还要研究姓氏与病理的关系。”通过姓氏中的遗传密码,揭示人类基因的奥秘。 我国还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占人口总数80% 的10亿农民,散居在广袤沃土星星点点的村落。从笔者汇集的中华聂地选辑的428个村落的整体状况来看,聂族与其他姓氏家族一样,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滋润下,享受着国力增强、社会发展的成果,与国家兴衰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各姓氏族人的生活景况、经济文化建设的状况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整体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研究聂姓文化的构建与功用,探寻为培养和造就“四有”的新型农民创造良好文化环境的有效途径,制定开创聂姓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发展对策,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已成为聂姓家族内部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以笔者近几年来走访多个省市县聂姓群居地的实际考察为基点,力争跳出眼界阡陌的框架,将聂姓文化发展立于国家整体大文化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从姓氏文化与经济基础及群体素质的关系里,同整个社会气候和环境氛围的协调中寻找答案。
聂姓文化的内涵、构建与功能
从理论导引的角度上讲,有人将姓氏文化视作家庭文化或狭义的家庭文化来分析、研究、构划,未免失之偏颇。笔者认为:文化是社会精神的历史沉积,姓氏文化则是这种沉积在某一姓氏为主的村落、社区——同姓人口群居的村庄或集居地这一特定空间的反映。我国幅员辽阔,村庄条件各异,生产发展水平乃至文化观念、风土民俗亦各不相同,但历史上大体以姓氏宗族、血缘亲情为纽带,而今又兴起以知识技能、共同富裕为桥梁,集居形成的自然村、屯、湾、寨或新村,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诸如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人生目标、理想追求,还有生活习性、族规家训等等,这些文化形态之总和,即构成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种文化,通过族谱、史料、祠堂、祖堂、名人纪念堂(馆)及宗族联亲祭祖等活动,在城镇则通过参与族内各种经济、文化活动载体的建设和运作,不断实施与提高,逐步巩固和完善,渐达丰富和发展,并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潜发着默化、风化、教化的独到功能,让族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留下这种文化的印记,归集为该区域内宗亲族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因而姓氏文化态势的优劣,对于村落、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则,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博大资源。“知昔日所以谕今者,观已事始可察未然。”有着3500年受姓历史,人口达数百万的聂族脉系中,存在着永恒的血缘和文化关系,是一潜在、无形的纽带和桥梁,蕴含着特有的无穷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这种力量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族内正确理念的导引下,势必会转化为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激励族人共同为民族的和谐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富强贡献出伟大力量。 其三,姓氏文化表现为贯穿历史,源发自人生角色认知和超越的基本民族心理,是一直接关系到区域群体心理因素,国民思想素质的一个重要精神层面。诸如以身份为象征符号的寻根式自我确认,包括:①我是谁,我因何而为我?②我与他者区别的根源是什么?③时下的我如何超越自我?而这些问题的诠释,又都会不约而同地归结于对刻有历史印记的传统家族文化渊源的追溯,并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有选择地扬弃中去继承,去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并创立新传统的方式,来突现家族的自我超越。这是民族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各姓氏家族是这样,我们聂族也概莫能外。 从大文化观的视野来看姓氏文化,这是一种氛围,也是一个系统。它的整个功能是由其内部所含诸的各具不同功能和运行机制系统,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不同侧面的功能,交错互补、协同作用来得以实现的。其中反映出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多种类型形式的文化形态、文化景观即构成了特定的“氛围”。这种氛围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储存的两个方面:就“软”的一面来讲,就是指深层文化(思想文化)体现为思想信念、理想追求、价值准则、伦理道德、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这是姓氏文化的实质与核心。就“硬”的一面来讲,就是指表层文化(直观文化),体现为各类动态的外显文化和静态的景观文化,其构建可以这样化分: 景观设置系姓氏文化的静态部分(内储文化),包括村落各类公益设施如学校、文化室、宗族的祠堂、祖堂、名人纪念堂、庭院房居的建筑风格、村落绿化美化、周围环境特色,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内在精神的外化,可以反映姓氏族人的理想爱好、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姓氏 文化的动态部分(外显文化),包含四种类型,分智能、规范、闲暇、实践等不同侧面,以各自特有的功能参与姓氏精神文化建设。智能文化是以知识结构为主导的文化氛围,包括知识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文化一般是指族人的基础文化素质培养,以提供指导实践的知识功底与智力;科学文化是指其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树立、掌握和进取。 规范文化(又称制度文化),一方面指党纪国法、村规民约及对各类强制性、激励性的法规认同、实施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也包含传统习俗,族规家训的沿袭和取舍。闲暇文化是指族人在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构成的文化氛围,包括组织文化和自我消费文化。组织文化是指行政组织所举办的各类娱乐型竞技;政治思想型的党课、团课、普法教育;专业技术型的优生优育、科学种田及种、养、加的技术、管理知识讲座等。消费文化则是族人所创造的消费环境构成的文化氛围,它是村落男女老少生活方式及各类自娱文化选择的集中体现。从其消费的意识、观念、心理及其行为指向上,可透视出村落人们的文化心态、价值追求和生活信念。实践文化是指族人从事各类社会活动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包括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技术实施、现场操作、信息沟通、生产运营、文艺竞技等,其状况如何直接制约村落、社区建设的整体效益和成就。表层文化作为姓氏文化的直观载体,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际手段,其范围项目的差异、水平层次上的高低,以及整个载体和谐统一的状况,都可以展示整个村落、社区的风貌、特色和发展程度。
建设现状的考察与估价
改革开放以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得以广泛贯彻落实,姓氏文化的复兴、兴建和发展,自农村向城市,由自发到组织,实现了文化禁锢和饥渴向文化温饱和康乐的转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态势,概括表现为以下几点显著变化: 一、各地领导重视层次进入了新的高度。在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全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形势下,各地以联谊、发展为目的的宗亲会、联谊会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建立;各地宗祠、遗迹、文化遗产得到相应保护、开发;各支脉系祖堂、祠堂、祖庙、先祖纪念塔、纪念堂、名人纪念馆此起彼复,陆续兴起;港台、海外宗亲组团来大陆寻根问祖,络绎不绝;各地区宗族宗亲之间文化交流、共同推进的跨省市大型活动蔚为壮观,令人振奋;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领导参与、重视程度进入了新的层次。2006年8月,笔者作为10姓氏之一的代表受世界华人宗亲会的邀请,历时五天,参加了自北京至河北灞州两地召开的北京晋商商会成立、全球华人商会基地发起者峰会和姓氏文化经济发展座谈会。还有2006年10月26——27日在河南淮阳由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河南省政协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淮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2007年7月9日—20日在武汉晴川阁,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系列展览组委会、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中华大族谱协会发起,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和长江商报主办的“第三届‘六月六’中华晒谱祭祖大典暨2007中国(湖北)姓氏文化论坛”。目睹了大会盛况,领略了姓氏宗亲文化巨大凝聚力的前景与风采,增添了我们这些姓氏宗亲文化热心人立足族亲,为族尽心,为国效力的信心和决心。 二、邻姓工作业绩树立了新的学赶标的。伴随着国家“两部一局”先后两个文件的出台,各姓氏以寻根为纽带,以兴建为主题,自发兴起了抢救式编修发掘家谱的热潮,并迅速波及到海内外炎黄子孙之中。以福建为例,早在2000年12月仅晋江市图书馆举行家谱展览,其中新编家谱就达400余种。2006年湖北武汉晒谱大会展出各地家谱3000余种,方志5000余种,收集姓氏论文数十篇。自2006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图书馆和收藏单位参加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后,网络工程和家谱数字化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祖根文化网站过十,姓氏网站及宗亲网站均已过百,姓氏文化媒体诸如《范姓文体通讯》、《黄氏文化研究》、《夏氏文化论坛》、《中华金报》等族内自办报刊目不暇接。在日益活跃的宗亲活动中象世界姜氏宗亲会、世界金氏宗亲联合会,世界范姓宗亲联谊会等崭露头角,业绩显著。以范姓宗亲会为例,2002年由会长范止安发起组织,在洛阳伊川成立了世界范姓宗亲筹委会,后在河南省政府、濮阳市政府、范县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和范止安先生的无私资助下,2005年“世界范姓宗亲联谊会”在世界范姓发祥地范县隆重成立,随即举行“纪念范武子受姓2600周年”空前盛大的祭祖大会,与会各地宗亲和各界群众达6万之众。第二届世界范姓宗亲代表大会在河南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委、市政府的倾情支持下,又得以如期隆重召开。短短几年间范姓宗亲队这支服务团队,在范止安先生的带领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宗亲会员,他们以先祖为榜样,不思张扬,不计名利,不求回报,默默奉献,踏踏实实地从每件小事做起,服务奔波于祖国各地,广泛联络海内外贤达志士,为家乡建设引进资金,献计出力。抢救、发掘、整理范姓文化遗产,结集出版了各种史料汇集、族谱续修、学术论文集、书画作品集。关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资助贫优学生。河北省范姓宗亲会从2004年起就将省内所有范姓贫困学生子弟登记造册援助至今。河南修武县宗亲会从2000年起搜集、发掘、整理散落在民间荒郊野外的范姓文物,认真登记造册,筹措资金,恢复重建,多次受到当地市、县文物部门的表彰。并于2004年建立“范仲淹育英奖助学金”,在修武、范县等地开展奖励、资助贫优学生,至今已达700余名……他们的工作业绩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称道。范止安会长更是被宗亲奉为聪明睿智、光明磊落、志存高远、忠直廉洁、爱国忧民、无私奉献的典范。他捐资兴教办学50余所,在多所设立“景范教育奖助学金”,从2001年倡导发起“范学”研究,编辑出版《范姓历代先贤史料》、《范学论文集》四卷捐赠海内外,他的模范善举引这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 三、族内优势起动有了良好的新开局。在热心族亲和众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各地“五建”(建宗祠、建基地、建谱、建馆、建产业)纷纷启动,进展可观。湖南双厚、湖北云汉、黄梅葫芦墩、江西九江、樟树、德安汤山,福建下祝、升山,广东江门梅村等地聂氏宗祠(文化宫),江西德安聂桥、长岭、后田,九江聂家河、白门凹,瑞昌横立山等地的聂氏祖堂,还有湖北通城聂政纪念馆,相继建成、修复落成。贵州毕节、四川泸州、山东临朐、江西德安九江、湖北黄梅、赤壁、通城、咸宁、通山、枣阳、兴山、武汉江夏等地族谱将先后付梓,湖北云汉五修精装八卷《聂氏宗谱》、江西德安重修仿线装12卷《聂氏宗谱》已经面世,随州联修精装《聂氏族谱》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湖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历史文献中心收藏,并受到有关专家赞许和好评。聂氏名人作品珍藏馆(室)收藏各地捐赠的新编家谱、宗谱族谱资料增至32种、25套、80余卷,其中聂姓文化研究会顾问、江西德安修谱指导小组主编、82岁高龄的聂各忠先生带头捐赠3省8县1988年联修和2008年重修《聂氏宗谱》两套34卷。30余万字的聂姓文化研究系列丛书首卷本《中华聂姓文化探源》已初步完稿,正待族人提供史料充实,计划年底付梓。中华聂姓文化研究会的部分会员已申请加入“聂荣臻研究会”,从而搭建起民间宗亲会与政府主管研究会密切联系、开扩视野的桥梁,使宗族姓氏文化研究有了精神源泉基地和学习效仿、沟通交流、合作开发的平台。祭祀朝祖基地的考察工作,已从聂姓先祖史实的分析中,实地瞻仰、祭祀参拜了第八代(九代)先祖聂政的墓(冢)、祠、庙,虽纪念建筑不够久远,但其墓冢维护及管理良好,现已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济源市,有着2600年历史的春秋至西汉时期轵国故城的两个重要古遗址之一(大明寺和聂政冢)。我们还就先祖纪念地“将军庙”的扩建及开发,先后与轵城镇委、镇政府、济源市文物局达成合作意向的沟通。《中华聂网》正值再度改版改制,力求办成图文并茂、族人百看不厌倍受网友青睐网上家园台。在产业基地创建中,湖南娄底族人以聂剑仙为首的精明企业家率先领头,首开历史之先河,启众智、聚众力,以良好的构思,精细的策划,整合三聂资源优势,组建了九耳(集团)置业公司,并以十分可嘉的良好开局,迈出了联合发展的可喜第一步。 目前,族内“五五”理念得以有效启动,并受到多邻姓的首肯和专家的称道。在已联系的中华聂地大部分地区“五爱”(爱党、爱国、爱族、爱乡、爱家)思想深入人心,“五是”(血缘是纽带、文化是精神、经济是基础、团结是力量、联合是财富)观念渐成共识。宗亲会服务层的“五得”(有力出得、有苦吃得、有钱舍得、有气忍得、有难挺得)品格和“五服务”(服务会员、服务宗亲、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经济)要求已渐成纪律约束和行为准则。所有这些,都为聂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约因素的审视与分析
在聂姓集居地的广大乡村和社区,姓氏文化建设的确面临着困境和滞后,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但只要我 们以求实的精神,把姓氏文化发展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考察,就不难发现导致其徘徊困扰的深层原因。 一、对姓氏文化认识的偏颇,定位重心的失衡。在众多聂地所在乡村的地方领导和宗族族长(主事人)的素质和个人好恶,直接关系到聂姓文化的兴衰。姓氏文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它的每一项内容,每一种活动都离不开乡村领导的支持。可是现实的农村,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短路,加之有些乡村的主要领导政治素质差,缺乏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视为可有可无,看作额外负担。更有甚者,有的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对宗族就是“宗派”的是非真伪,先进文化与腐朽颓废文化辨别不明。一提及族谱、宗祠、祖庙就视为“洪水猛兽”,联想为“封建四旧”,对有人就有家、有家就有宗、有宗就有族、有族才有国的哲理更是不能理解。诸不知,国之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此乃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构成件。毛泽东主席1957年回韶山时曾说过:“祖宗不敬,何谈爱国?”对于城市间的姓氏文化联谊,有的主事人、参与人也存认识偏颇,将姓氏文化视为旅游文化、娱乐享受文化,有着趋时于图形式、追潮流、论档次、搞铺张的失重错置,而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精打细算用于本姓氏文化资源的宣传、开发、普及和发展上,用于偏远落后聂地的扶困帮贫上,用于企业精英间信息与经营的联谊沟通和牵线达桥上,以至整体服务效益欠佳,业绩平平,许多方面还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有待协调、校正与完善。 二、地域差距悬殊,经费困扰。党和政府的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和惠民政策的落实,使广大农村的建设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仍有许多县乡村属于贫困地区,贫富差异、城乡差异依存,相当比例的偏远落后地区仅仅维持温饱水平,要求这些农民族人自筹资金办文化困难重重。 三、建设规范失控,执意随意。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作为建设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依据,在村落文化建设和民间姓氏宗族文化建设上更缺乏法律规范。虽然中央下发了系列关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意见,有关部门也都下了一些红头文件,做过一些规定和号令,这对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是一些有效措施,但是其章法没有形成定论,有关文件并不具法律效应,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执行,出现执行中可办可不办的随意性和领导阶层我行我素的主观性。在“两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许多本应办理的正常工作,执行起来还得人为地去疏通,去争取;许多水到渠成、利国利民的好事、公益事,实施起来,竟有“中间抵门杠”多方设障、设阻,让你束之高阁干不成。 四、农民意识膨胀,观念扭曲。轻视文化导致农民新的愚昧,传统文化观念中残存的颓废成分呈增长趋势,农民意识得以普遍激放,甚至构成一股不可低估的意识流,严重地侵蚀着广阔农村的文化绿洲。其突出反映是负面消费恶性膨胀,出现瑕瑜互见,良莠并存。虽说这些农民族人对知识文化有所新的追求,对健康的家庭文化投入有所改善,但也要看到,仍有一部分人正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由消费者变为浪费者,有的甚至变为损人利己者。在农村,大操大办风、请客送礼风、大吃大喝风、麻牌赌博风一刮再刮,屡禁不止,比阔夸富,逾演逾烈,置扩大再生产、尊老敬祖、社会公益于不顾,挥霍大量资金。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是将收入投资教育、科学与文化,而是将感激的目光投向了鬼神。思想文化教育的萎缩,结果是“治了一个穷,带来两个愚”。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绝迹的赌博、淫荡、迷信等丑恶现象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并悄然在村落肌体中滋生繁衍,并以巨大的诱惑力牵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五、辅导服务职能弱化,作风飘浮。近几年,社会上的艰苦奋斗、支边支农、帮困扶贫的观念淡薄,对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辅导工作有所忽视。在村落文化、家族文化的载体建设上,各业务部门和姓氏宗亲会没有更多地从基层实际需要出发,去确定思路,制定计划,研究措施,改变作风,而是重城镇、轻农村;重提高、轻普及;重铺张形式、轻内在实质。对“锦上添花”津津乐道,对“雪中送炭”缺乏诚意。在对各地文化层面的组织建设和热心人才的挖掘上,更是“蜻蜓点水”,缺乏夯实基础、扎根基层、认真解决问题的决心,更无由小到大、抓点带面、稳步推移、渐进发展的恒心和耐心。
发展走向的判断与对策
笔者认为,姓氏宗亲文化与村落文化、家庭文化一样,是党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思想文化战线承担着党和政府力所未及的辅助职责和拾遗补缺、协作共建的重要任务,它在优化农村土壤(包括文化市场、文化环境、文化习俗以及人的素质与行为等),传播精神食粮、培养“四有”新人、扩大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抵制腐朽颓废思想侵蚀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明和谐成果的不断拓展,姓氏群居的宗族文化势必伴随着整体农村的文化建设,将呈现出由零星到集中,由普及到提高,由单一到多元,由外显到内核,由低层次到高格调,由狭义文化到大文化,渐进发展,群芳争艳,共同为伟大中华民族争辉的态势。因此,只要我们不失时机掌握脉搏,分析问题,寻求办法,调整对策,所长避短,革故鼎新,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社会新风尚,弦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付出艰辛与努力,推进其实施,我们深信,姓氏宗亲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宏观环境将会得到不断改善,整个状貌就会尽快跨跃低谷,走出困境,迎来文化发展的艳阳天。 在推进聂姓文化发展,优化实施行为举措的对策思路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围绕“一个主旨”:即争创聂姓优秀宗族家园,以和谐、兴旺的良好形象,荣立伟大中华民族之林。 二、提高“三个认识”:1、提高对抓好聂族组织工作严峻性的认识。在中华大家族中,聂姓族小,人口少,贫者多,底子薄,且居地分散少联结,问题多,难度大,要想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跃,各级服务团队务必付出百倍勇气和艰辛。 2、提高对做好聂族思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聂族内部普遍存在认知上的亲热,联系合作的淡然,知识经济素质的贫乏,富者帮扶捐赠的冷漠诸多弊端,亟待疏导、帮教、沟通和联结,方能渐达融合与提高。 3、提高对理好聂族资源整合艰巨性的认识。要成功一项事业,务必整合并处理好前进路上面临方方面面的政策、社会、家庭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类矛盾与难题,才能步入资源的开发和效益。 三、抓好文化源泉“五要素”的挖掘开发。中华聂姓三千年灿烂的文化资源,可归结为五大要素,即:先哲贤能的标识,优秀文化的遗存,自强奋发的精神,敢为人先的理念和刻苦耐劳的家风。我们可以以名人荣誉档案工程为依托,组织动员广大城乡、各条战线、各支各脉族人,由近及远搜集历史上各时期成功聂氏名人的创业足迹,抢救性地挖掘并保护许多绝无仅有的祖传文化遗存,汇集各类传承标识,追寻并弘扬其平凡而伟大的创业精神,用以激励后来人继承祖训、奋发向上的热情。 四、制定“五破五立”的革新措施。 1、破家庭至上小农意识,树立搞好家族建设发展,致力为中华民族争光添彩的观念。 2、破小富即安、眼光短浅,树立学无止境,与时俱进,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3、破怨天尤人,患得患失,树立艰难中求索求进,夹缝中求生求荣的机遇意识。 4、破自我封闭,唯我独尊,树立广贤人才,博取众智,攀高结贵,借力发展的开放理念。 5、破默守陈规,作风飘浮,树立以章理会,以绩理研,一切围绕建设协调,一切为了发展服务的奉献思维。 五、确立“32字”的整体工作思路。 即:宗亲社团,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量力而行。 抓点带面,稳步推进,发掘优势,众志成城。 六、明确“五努力”的奋斗目标。 1、奉行以人为本,努力让各地热心聂族事业的族人活起来; 2、善于发现典型,努力让一批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立起来; 3、牵线整合资源,努力让一层大、中、小型经济文化基地亮起来; 4、抢抓各种机遇,努力让一些地区的小康典型树起来; 5、注重组织建设,努力让一支奉献务实的服务团队建起来。 七、狠抓“三力戒、三务实”的关键环节。 1、力戒主观性,务实聚众力。团队核心班子务必高瞻远瞩,以广阔博大的胸怀用人、容人、启动人,知人善任,博取众长。既要有辩才之眼、育才之识、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人之法,还要有勇气和毅力。当人才处于被诽谤和责难时,能挺身而出,勇于护才。倘若人尽其才,势必事尽其功。 2、力戒随意性,务实守格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宗亲社团要逐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化地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步入以章治会,以绩理研的良性轨道。 3、力戒浮夸风,务实创业绩。要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讲求实效,踏实办事,不尚空谈。切实制定长计划,实施短安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域、分线、分人,按月、按度、按年地切实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职责,认认真真地理好几件族务,踏踏实实办好几件实事。 世上无难事,贵在肯登攀。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目标明确,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一个和谐、兴旺、文明、进步的崭新聂族新形象将指日可待。 (摘自湖北聂世敏先生编著的《中华聂姓文化探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