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编纂 当前位置:主页 -> 族谱编纂

[聂氏族谱序专题]江西聂氏宗谱原序
http://nszp.cc   2012年11月2日

聂氏宗谱原序
 
    夫奔腾频湃,扬其波者必汛其源;森丛蕃郁,达其枝者必培其本。世之叙谱者率以源浚流长,本固末茂为言。所谓源浚本固者,非侈富贵擅功利之谓。盖其诗书礼乐之懿,忠孝仁义之泽,养之充、积之厚,如水溢江河,木产邓林,发越滋盛,沛然、乔然,莫之能御。斯为巨宗望族,推毂一方,第世远则忘,族繁则涣。忘则本源之莫识,涣则情谊不相维,此孝敬所以泯,而亲睦之日颓也。故古立宗法,则祖有所继、族有所统,其上将不至于忘本,其下将不至于涂人,惜废而莫之能行。谱系固宗法之遗意,盖推其所自出,联络其所同出。而至于其所出者昭昭具见,使水木本源之思,孝敬亲睦之心油然而生,谱其可不叙乎。按聂氏自卫大夫受姓以来,传至师道、夷中诸公以下,仕于时者,多忠孝仁义之泽;德于乡者,有诗书礼乐之懿。其大者固已鉴鍧宇宙、争光日月,足以扶纲常于千百世;而其次者犹能振名节、激贪懦,使后世子孙有所观,法兴起是,岂独山川孕秀之异哉。风声之所鼓动,耳目之所濡染,固有以成其德也。是以称巨宗德门,视他族为最支裔,蔓延于徽闽江浙等处,文绅武胄在在有之。未可殚叙,前作后承,彬彬相望。方今蜚声士林、骋步云程者,骎骎未艾也。兹聂氏家谱统而修之,犹河九折汇百川,而同会于海;挹饮于筮,则识源于昆仑者深;犹木千仞、干层霄,而终归于根,偃息其下,则知本于滋培者厚。凡一族之亲疏、尊卑分支、析派织悉必备,展卷瞭然,咸知其所自出,与其所同出,而及于所出者,远而不忘、繁而不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而亲睦之俗,不从兹挽乎。后之嗣者奋然观法,监世德者,触羹墙之想;考世业者,念弓裘之绍。正彝伦、而分严于尊降;式箴规、而磨砺乎。劝惩或出而树勋于国,踵前代之芳躅;或处而慎修于家,景先人之逸轨。相与绍绪于无穷,则谱牒之传愈久而愈光矣。若夫扬柯晦根,逐流忘源,胥残虐以伤宗,纵匪彝以歝伦睹兹谱当汗颜,而热衷又何赘。
    宋元佑八年孟春之吉   龙图阁大学士苏轼拜撰
 
江西贞襄公五修宗谱序
 
    人之不可易者,生之姓氏,而不可离者,血气之亲,斯二者人皆知之然,非其至也。同是姓而且亲,其推而本之。数世之上,有能辨而不遗者乎?即有之,能无疑乎?推而广之,五服之外,有能聚而不散者乎?即有之,能无间乎?是非不用其情,久近疏戚、存亡,有时而变,非吾爱恶,可能取必故也。今夫指古之脑德而谓之曰:尔祖也,则三尺童子必且詈之,非谓其无徵、其有所恶矣。设美言以誉其族人,虽至疏且远,必为之色喜,非不知其谬、中其所爱也。夫爱恶之于目前,尤其近者也,今至于数世之上、五服之外、常情之所不能推者,而顾且然,此非至不可易、与至不可离者耶,是情也,非特吾于祖考族人有之,即子孙族人之于我亦犹是也,使吾有可爱,后世有冒为祖者,况吾子孙乎。如有可恶,后世不敢以为祖矣,况其族人乎。甚矣,爱恶之情足以夺亲。而久近疏戚、存亡之爱,有不与也。永丰双江聂先生之谱,其族也考所自出,惟昭公十四世孙志远公之子师道、师德。师道公迁鄱阳为鄱阳始祖,师德公之孙达义迁江西永丰挐埠,得十余世。而止曰,据可信也。于族人之承传、分徙、名讳、配氏、生卒俱有书法,不敢苟也,可谓不诬其祖,不遗其亲矣。然于谱之末,必附以劝戒之辞,而复以质于余,岂有不能尽言者乎。盖先生之学,验于性情,而措诸实行,其附劝戒于谱者,盖将有以感动之曰,吾之所以为是劝者,非独举,吾之爱也,即汝之所愿于祖考,亦欲汝之善,为人之祖考者也,吾之所以为是戒者,非独举,吾之恶也,即汝之所训于子孙,亦欲汝之善,为人之子孙者也。先生以身率之、而导之以情,又复若此,聂氏子孙有不全其爱者哉。虽然犹有进焉,尽吾之可爱而行之,则善端充。善端充,将天地诉合,而万物皆于为体,此儒者之事也,一有恶于志,则在我已馁,不独人得而弃之矣。先生方行其学,于天下共之,顾忍族人之不与于斯乎。有以待之,而或不可,必先生固不与也,此余不量而尽言也。
    时嘉靖丙午冬至日  赐进士及第詹事府左赞善兼翰林院修撰会典吉水念庵  罗洪先并书
 
熙湖应隆公续修宗谱原序
 
    粤稽敦本睦族自古为昭,盖支叶之庇、本根所系、肢体之爱、脉络相通,是以在上之人敷教化厚风俗道天下以亲逊雍和之习,未有不自睦族始余不佞承乏熙湖七载于兹矣,有教化风俗之责日夕以孝友姻睦相劝勉,无如讼狱之繁与宗党戈矛者,往往而有每不胜哀矜而痛惩之,而又于政事之暇讲读律令,分别期功缌麻以指示愚民甚且援引寒族故事、余所身亲经历者谆谆诰诫,无非欲与斯民挽其浇漓偷薄之风,以共登于礼让而止是,则余之所深愿也。然而苗莠杂出、良奸并生,尚义之家我湖亦復不少。今甲申夏,聂子嵩毓持其家谱丐序于余,余不禁欣然曰,敦本笃宗其斯之倡厥先也哉,况其不仅一邑之本与宗固合怀潜太望四邑之聂姓而敦之笃之者也,或者曰夫夫也,将以示夸耀门闾云尔也,非必其果尔也噫,此世俗之见,而岂聂子敦本笃宗之意乎哉。夫聂之代有伟人也,自秦汉迄唐邈不可考间当屈首受书语及宋之理学于崇义先生,每服膺不置迨服官之馀,睹民间疾苦,偶发为吟咏于夷中先生二月新丝之句,辄三復久之,盖政事文章,聂之先人垂诸史册者班班足据迨数传。而通府越鄱阳始迁于湖得三子,乃籍其中子于湖,而以长者析潜,幼者析望,至怀之一支则潜太之所析而又析者无庸强亦无庸疑也。借曰摭拾贵阀以为荣,而由通府至今仅得十二三世马鬣之封筑。依然三子之雁行不爽,凡皆信而有征棼而实络而又何摭拾之与有,昔苏先生有云,凡我宗亲无问辽阔,死必讣、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顽梗无良,斯族人之所共诮让也。今聂氏之谱条例森然,一遵欧阳公家法其曰,若者勿许为婚,若者勿令乱宗,若者不得与列,则宗志世考之设,其于立品明伦孝友姻睦之道,又未必无少补焉,而于为宰者不与有光宠也哉。
    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季夏月   文林郎知太湖县事兴古段标麟素庵甫谨题
 
续修宗谱原序
 
    从来巨家名族世远支繁皆赖谱以纪之,扬先德序昭穆敦本支以永垂不替家谱重焉。吾族先代文人杰士载在谱牒由来旧矣,奈世远年湮,先代之芳型仅得诸近今之口授及兹不谱何以示后嗣,而昭祖德乎稽诸往帙。聂自卫大夫食采聂邑因以为姓,其于五代也。则有夷中公于宋也,则有崇义公,迨我始祖志明元季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入籍湖邑,生子三。应隆祖居湖,正隆祖迁潜,胜隆祖迁望,我祖襄晨又自湖邑迁怀。今之科甲绵绵、衿贡济济非祖德之积厚,何由而成江左之巨族哉。兹家谱告成,斯先世之德,猷復彰而后昆之追思有据也。昔佘内斋先生有言曰,族众当纪矣,非以其不失伦次已也,贵有合敬合爱之心,非以其侈谈门第已也,贵有率祖率亲之念,尤冀百世子孙守仁亲之意、传诗礼之风,出则为良臣,处则为善士,光耀宗祊笃爱族姓,合四邑如同室,合一姓如同胞,则祖宗之灵爽永妥佑矣是为序。
    康熙甲申岁季夏月   迁怀十二世孙绍鸿敬书
 
聂氏重修宗谱原序
 
    从来莫为之前虽盛不传,莫为之后虽美弗继。去岁辛卯春祭祖时族姓咸聚,有属余之侄兄名全与略者,扶杖履庭从容序坐向余而言曰,我族宗谱自康熙甲申岁,侄辈先人与叔祖暨诸大人会合纂修迄今,屈指数之将近七十年矣。昔之所谓支繁者愈见其繁,派远者益见其远。叔系族之分、居尊者若不同,侄辈及时首倡厥义、纠聚合族而复修辑之,后世子孙将有涂遇而不相识者,且有过同宗祖墓之乡而不知为谁何氏之坟茔者,并有远迁他乡久,历年所不知其为谁何聂氏之裔者。余应之曰,唯唯,余固有志焉,而未逮也,盖修谱之责綦重,余恐才不胜任,且不知众心何如耳。一时聚于庭者咸相踊跃欢忭。群谓叔祖叔父等既倡议举余诸子侄,侄孙辈虽无才技,皆愿竭忱殚力,以效趋事赴功之劳爰,是众议佥同相与慷慨解囊以勷补葺。时值维莫之春,纂修伊始,谱堂上下,秉笔而主修者有人,挥毫而赞修者有人。余日步谱堂,视其所集之支派、条分缕析,秩然而不紊,稽其所注之流寓殁葬名区胜地,确然而有据。于以继前人之美相传勿替者微,全与略之启议不及此微,族众之咸相踊跃出群才,以效厥劳者不及此。余何敢以族众之功私为己力乎,后有述者慎毋忘兹千百人心如一心也,是为序。
乾隆三十七年岁次壬辰蒲月中浣之吉
    十二世孙层势薰沐百拜撰(时年七十一岁)
 
三修宗谱原序
 
    谱之所系大矣哉,详姓氏溯源流序昭穆别尊卑联宗族垂奕祀而常昭,历百世而不变,然必有为修辑而后远有所稽近有所考祖宗之传流子孙之生聚炳炳烺烺光于日星夫。谱者普也,修之者以爱亲敬祖之心,普而同之也。谱者布也,修之者以爱亲敬祖之心,广而布之也。前代先人勤修家乘胥此志矣,顾源远流长,积数十年而一修,不嫌于疏叶茂枝繁,越十余年而一修,不嫌于数。家谱修自宋元佑八年,复修于国朝圣祖仁皇帝之四十三年,又修于我皇上三十有七年。得姓之由来,历代之迁徙,其中伟人杰士、德行文章、流寓卒葬详而悉确而真无摭拾,亦无遗落。余前与族侄兄名全与略者,日夜冰兢承先绪而重辑之,以为庶可告无憾也,乃谱牒犹新人事非旧,自壬辰以迄今日,家族之事未及载谱者可胜道耶,生者生矣,死者葬矣,未婚者今且有子矣,有子者又生孙矣。前谱所载有子一二者,今则忽而三,忽而四,忽而五六矣。业儒者抑且蜚声艺苑矣,居祖宗坵墓之乡者,又或迁于异地矣,死而葬,葬而迁其某山某向,不知更易几何矣。余耄而耋矣,行年八十,而见夫生者不登于谱,死者不登于谱,远过异乡者不登于谱,揆诸敦本睦族之义,安能无遗憾乎哉惜也。全与略俱逝,不能与余复勷义举也。幸也全与略有子,犹可相与以任厥事也,爰将从前修谱所存余资,谋诸族人共请梓刻补而辑之。庶亲者不至于疏,而疏者且益亲也,使死者犹生,而生者日益著也,若夫命名取字,依派者存犯尊者,改艺文序传合体者,刻忌讳者,删德我怨我,我不敢知,知我罪我,我不敢辞,惟此上念祖宗,下及子孙,以求一心之安云尔。
    乾隆四十六年岁在辛丑仲秋月上浣之吉   十二世孙层势薰沐敬撰
 
四修宗谱序
 
    气浮于上则为天、为日月、为星辰,风雨霜露气凝于下则为地、为山川、为草木虫鱼鸟畜。其于人也亦然,故其盛则为子为孙、为曾孙为元孙为来孙,继继绳绳。至于旁流横溢,而莫可纪皆气之为也。第世远则情疏,情疏则形隔,形隔而气不通,遂相亲如路人焉。昔晦庵朱子曰,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诚以谱之为用,循其流见分派之盛,溯其源即一本之亲,今之相视如路人者,其初固兄弟也,又其初一人之身也。故纪世次名号、流寓卒葬俾开卷瞭然恍然于一气之贯注谱之所系大矣哉。然而有难焉者,宗支杂错,未经缕晰条分,则不敢修。族众殷繁未肯鼎力勷事,则不能修,夸门闾忘实事,摭拾以欺后人则不必修,非是则不可以不修。昔之人所以悬图立说者,胥是道也。家谱镌自宋元佑间国朝以来,辑之者至再至三,详而且确,而最后者为乾隆之辛丑年,其计于今又三纪矣。其间生者、死者、婚者嫁者、入庠序者去井里。而远徙者,与夫死而葬,葬而迁未登前牒者,几过半焉。岁辛未,族伯惺斋公复倡议举命怀等通知合族,勉继前徽特以远近难齐未付剞劂。越二年而公已殁,赍志未逮呜呼惜哉。且夫善继、善述者,不必前人有志事而势所难已。方且一举而新之,况我族谱系麟然炳然事,仍前人之事,可以踵而行乎。伯父虽终言犹在耳,其志亦前人之志,尤宜敬而承也。爰鸠族人重加纂辑,条例图说恪遵其旧,间有新增传赞,亦必其德行文章实足以维持风化、训迪子孙,始採而录之以垂永久,盖不敢遗亦,不敢滥也。夫以我祖迁湖再传即析居潜、望列籍仅三之一耳,乃十余世间,存者不下千余人。于此见得气于天地充周洋溢,愈引愈长,及兹不谱不益,散而难聚耶是编也。成则惺斋伯父之志慰而前代之事益彰,是伯父虽死犹生,抑列祖虽亡犹存也。后之览者由是,而敦本睦族众无负先志也夫。
时嘉庆十九年岁在甲戌仲秋月上浣之吉
    十五世孙诗怀薰沐敬撰
 
聂氏五修宗谱序
 
    昔者忠与族兄诗怀、堂兄诗律、堂侄棻等,仿旧谱而重辑之迄今三十余年,同事者多就木,而忠亦老矣。先伯父惺斋公当谓忠曰,古人有言,谱三十年不修则不孝。又有云,先祖有善而弗知不智也,知而弗传不仁也,传而弗实不信也。前此纂修编辑虽实录而无遗,而生齿日繁来者未艾,其迁居卒葬、德行文章之未登前牒者,正復不少。忠也方思复辑以征信来兹,而合族集议仍推余为主修,忠其敢以耄无能遂诿为异人任乎,第其事亦未敢轻举也。数传而后中有贫贱富贵、愚贤不肖之不同,其去存惟别真伪不在好恶。盖不独同一宗者虽微不弃,不同一宗者虽显不附已也。凡我子侄孙曾辈,以今五月之戊寅日毕临谱局,各竭乃心,共勷厥事条例,则恪遵其旧笔,削则务核其真。毋摭拾亦,毋隐徇德我怨我,夫復何辞嗟嗟。我先人受氏以还数十传,自鄱入湖,再传而析潜、析望,继且析怀、迁陕,时序代更、人事屡易,不有谱以纪之后奚考焉,忠也不揣固陋。既修于前帝英宗甲戌之秋,复修于今皇上乙巳之夏亦。我祖层势公十余年两任主修,不嫌其数且不敢殚,其劳之意云尔。是为序。
    道光二十五年岁在乙巳仲秋月上浣之吉   十五世孙忠敬撰(时年八十一)
 
聂氏六修宗谱序
 
    从来国之有史与家之有谱,名岁殊而理则一。盖千古之盛衰、得失不考之于史,则法戒不明。而一姓之长幼尊卑不载之于谱,则伦常不著。故古人云,谱三十年不修则不孝。我姓宗谱续修于道光乙巳岁,距今三十有五年矣。其所以迟而未修者,盖因兵燹未息、饥馑荐臻,以致分居各散而难聚议。兹值升平已久,不重辑之,几何不亲,一姓之亲如秦越乎。丁丑夏,房第书昌倡议重修,合族无不欣然唯诺,遂以主修推璧。而璧亦不敢诿为异人任者,非好名也。诚以迟之又久,非惟璧不敢告无罪于先人抑亦。我族之在名教中者,所难辞其咎。然璧固年迈无能为也。赖祖宗之庇荫,荷先人之栽培,纂修者有人,协修者有人,经理、协理者亦復有人,是以谨诹己卯三月之吉,齐聚谱局,共勷厥事。告竣于是岁六月之中旬,可谓成功易易矣。第是修也,惟使亲疏定其序、尊卑明其伦,生者著其年月,死者志其坟墓,迁徙者无忘其根本,聚处者可知其派系,不失一本九族之亲云耳。至于传赞,皆因先祖之懿德善行确而传之,非诬也。况乃祖乃公卓卓有可传者,或登诸邑乘,或载之口碑,值此重修家谱,恶能湮没而不彰乎。顾璧所耿耿难释者,我鼻祖通府公自鄱迁湖阅一世,而正隆祖迁潜,胜隆祖迁望,类皆世族繁衍、科甲绵绵,当戎马倥偬之交,各能修辑,无失亲亲之意。而我应隆祖之居湖也,自明季以迄于今,侨居四方者不知凡几,而迁陕省者更多。近年天灾流行,惟陕最甚以。故遍喻知单而开世系者廖廖,其未能至者不胜指数。璧念及此心窃伤之,后之修者不以此次未至而补录之,则璧之心稍慰。如以此次未至而遽遗之,则璧之罪滋深矣。其有体,璧之意者乎。是为序。
    光绪五年己卯季夏月中浣之吉  十六世孙书璧敬撰
 
聂氏七修宗谱序
 
    宣统元年岁在己酉暮春之初,会于县垣北关内之家庙因祀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聚,言及我族谱牒本朝已六修矣。自光绪五年辑修至今,又历三十余稔矣。及兹续修可无不孝之罪矣,但是迩年以来薪桂米珠、百货昂贵,且族中福者少,而贫者多,需款甚巨,筹费艰难,然谱又在所必修,不容稍缓计,惟遵照旧章丁、亩两收,略增其数,加以用必撙节费不虚糜,当不至有不敷之虑。计议已定,众志佥同,于是书立议据印刷。知单族之迁居陕西、河南及大江南北者代不乏人,令其亲支派人前往访,开世系以期在远不遗,至旧冬而往者遄返,开来之世系未尽周全,将欲复往清查而道阻且长,未免迁延岁月,此中不无遗憾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起有人,必有补而收之者。遂涓今春三月中旬之吉,读书者、能干者齐至谱堂,清理谱稿,办理谱事,济济跄跄,共勷盛举,而合族诸君子皆推庠为主席,自摭藐躬德薄,鲜能何敢肩此重任,虽固辞之,卒勉就之,究之劳心竭力尽属诸君,予则徒拥虚名而已。藉祖宗之灵,仗诸君之力,五阅月而谱事告成。无阻滞无参商,合族幸甚,诸君乐甚,余心慰甚。后之有志续修者,当必驾今日而上之也。
    时宣统三年岁在辛亥仲秋月上浣之吉  十七世孙庠薰沐敬撰(时年八十八)
 
聂氏七修宗谱又序
 
    我族籍居太邑至今五百余年矣,太籍居民三百有余户,原籍少而客籍居多。揆厥由来因元季之乱,自江右迁来者十之八九,而本方土著仅十之一二焉要之。无论巨宗微族莫不有谱以纪之,惟是他姓之谱,往往牵扯华胄、冒认同宗,假人之光为己之荣,藉人之权为己之势,此当时之陋习,未可以昭示于后人。若夫渊源有可溯,派系有可考,虽支分数十代,路隔数千里,族繁数万丁亦。从而纂之辑之,连类而统修之,此岂故为其烦哉。诚念敬宗收族理所当然,万年一本之亲未忍弃之如路人也。今我族之籍居太邑者,与潜、望分支不过十余代,分谊如此其亲也,路隔不过百余里,居处如此其近也,合三县之裔而共成一碟,族繁不过数千丁,罗而致之易易耳,乃在潜谱、潜在太谱、太在望谱,望何哉。想我志明公自江右迁来,不令三子以同居,偏使之各居一县者,盖心通造化,预卜后代之蕃昌也。其命长子以迁潜,命三子以迁望,而独与中子居太者,因太邑为潜、望中途,使之世世代代相亲、往来稠密耳。我公谱牒前明之世三县总修续,因流寇之乱苦刀兵者数十年,及大清定鼎苦刀兵者又数十年。厥后天下升平,我公谱牒迟之久而未修者,不知几历寒暑矣。我族诸前辈缵承先绪,几欲会商三县合纂成编,因念寇乱初平、元气未复,且我族丁多散处,经费难筹,因之各谱、各县但凭谱牒以通往来者,乃一时权宜之计,以待将来之合修耳。岂料前人创之,后人因之至今,竟沿为成例耶。予跋涉江湖多历年所矣,当与潜、望宗人相把晤,佥称我公谱帙急宜合修,而予亦尝以未能合修为憾。今我族七修谱帙,依然有志未逮焉,谨述所闻于简编,以待后之同志者。
    时清宣统三年辛亥仲秋之吉 十八世孙兰芬敬撰
 
聂氏七修宗谱又序
 
    谱牒之修,前人言之详矣,兹无庸赘。惟念我祖自衡公以来,传至敏轩公六十八世,原原本本、炳炳麟麟,并不若齐宋梁陈,不能一统相传,纲目仅编年于岁首。居今日而动木本水源之念,未尝不叹先人之遗泽孔长也。特时移世易、兵燹频遭,历代宗支迁移糜定,稽之谱牒何地无人顾,或贸易名都,或宦游耦国,或因事而羁身异地,或执艺而糊口遐方,及其子孙遂数典而忘祖,纵使瓜绵椒衍,亦只以同姓不宗视之。而我谱所存不几等,于夏五郭公虽大圣人,亦不能强为附会哉。夫毕氏之大于晋,陈氏之大于齐,犹能稽其前代。我族自鄱迁而后遂同于杞宋之无征,余辈有意敬宗虽切,其何补也,可胜悼哉。然犹代远年湮,无烦记忆。敏轩公支下一居潜、一居望,三支之支分未远,一本之族属,难分陟降,有灵时恫无际。而乃自大明而后,仅以谱通聘问试,揆诸敬宗收族诸大义能自安乎。地非远而难及,人虽散而可亲,犹不能珠联而璧合之,此孝子、仁人所长叹息者也,而更有甚于此者,康熙以后,应隆公之嗣挈家室而侨居陕西者,何可胜道。嘉庆道光修辑纂入者不全,光绪己卯续修遗失殆尽矣。虽这次罗致专人而越在紫阳、端平、竹溪、白和者,仍鞭长而莫及,棋布而难收录入之支,不过存什一于千百耳,安在其无遗憾也耶。夫一本之亲、本根所庇荫士君子,身为人后,读书、明义理、合敬宗而遗漏宏多,其何以慰我祖宗,又何以严我宗庙。所望高曾阿护贤哲,代生时际升平、躬逢盛会,举势所能为力者,而鸠聚之是所愿也。今者华夷交涉、世界维新,我皇上惕万忧勤,日望此四万万同胞一德一心,以辑外忧而靖内患。而我辈承先启后,宁不望我千百家同姓相亲相爱,以作户气而振家声乎。是以秉承诸伯叔命重修谱,以维持宗族恩义,尊卑、长幼次序昭明,祖祢宗祧、亲疏判别,从此敦伦伤纪、谊美恩明,则一门和洽,不即固苞桑于奕祀哉。是为序。
    时清宣统三年辛亥仲秋之吉  十九世孙藻翰敬撰
 
聂氏七修宗谱又序
 
    熙湖环城皆山也,其负郭门之东者曰东山头,余迁湖祖之墓也。龙山北峙如壁,蜿蜒东走,山势在苍茫烟雨中,南望武羊如笏插空际,西俯河水沙平如案,城小如砚,慨然叹曰,此太与潜、望三邑钟灵之所系也。太邑分支为应隆祖,近先人坵墓之墟,启后代科甲之盛幸矣、慰矣。顾聚处者惟太最盛,而远迁者亦惟太最多,如迁河南、迁陕西,其祖父生平未曾识先祖墓,其子若孙徒切故乡桑梓之思也,更可想矣。然则斯谱之续不难于搜罗聚处,而难于採辑远迁。审时度势,而变通之其在今日之续修乎。虽然河东谱牒自宋之元佑创辑成编,当日名乡巨公以金石可传之笔,勒风霜不蚀之碑,类皆缕晰条分,班班可考者,时与势处其易也。迄我圣清更七续修矣,墨迹未干、老成凋谢,旧帙犹是新系滋繁。纵历代秉笔钩稽,大都抱人往风微,昨是今非之感,然则时移势易,虽有家法,安可一例拟乎。其在通府公居湖以来阅一传,而迁潜者一支,迁望者一支。越数传,而迁河、迁陕者,又不仅一支。斯则故土在湖、嫡派在湖,今者续修近脉亦復在湖。所以每次续修不惮历星霜、涉寒暑,远迁世系总录无遗者,遵祖制耳,昭后嗣耳。无如河、陕诸籍县隔千里,过故墟而问室,几疑谁氏之庐,拂荒草以寻碑,未识何年之墓,椒蕃异地,其若採择徒劳何。此次告庙以还乡,分道河、陕开录世系,犹冀旁搜远绍,或能璧合珠联。乃七阅月,远行者返,庸知陕中世系仍非完璧归来,斯时也遗之,则分支提派即共兹。纪月之编续之,则补阙拾遗,又仅属零星之系。此时与势更迭,为之今日变通,似有不容缓矣。不然潜与望,续修宜合也。其脉近也,乃换谱以为据。斯经中之权,已经变通者也。河与陕,续修更宜合也,脉尤近也。乃欲合之,反遗之,为时势限,所未变通者也。今日者,将听之时势之浮沉乎,不可也。夫诵爱民之句,祖德犹新,访问政之堂,宗风如昨。虽曰河、陕异地,而本根葛藠庇荫同之,试筹一变通之策,莫若陕谱陕修,太谱太修,亦交换以为据,又经中权也。如此则遗而不遗,不合如合。彼远迁者虽百世下,犹是居湖之嫡派耳。
    清宣统三年辛亥仲秋之吉  十八世孙馥敬撰
 
八修宗谱序
 
    自谱牒肇与沿三十年一修成为通例,朱子以立此说者,盖因创制未久,虑后世不能风行,特立限度,以示警耳。若夫代远支分、人事变迁之际,仍復拘守成规。窃恐见闻不真,则下笔失据矣。况谱所以辨尊卑、别少长、联宗谊而示,兹非徒纪述已也。我姓宗谱自前清辛亥七修已,届廿八年矣。丁丑之春,族人士因祭祀齐聚家庙,谈及我姓人口增繁、散居集处不相为谋,其户籍在杨胜、银河、南庄、深村等保者,又因政治区划隶属岳西,此疆彼界音问渐疏,若不从兹团结日迈月征,将见亲者疏,疏者遗忘矣。佥以为然旋,因地方萑符不靖,故次年重申前议,仍未履行责任,所在势难久淹,此所以毅然乘风鹤稍息之际,而幷日图功也。难之者曰,倭寇深犯,灾害荐臻、百物昂贵、经费难筹。予曰国难未已,及兹弗图诚,恐来日大难,更有甚于今日。爰再召集各房长开会议决,一应开支力从撙节,每丁出国币一元,每亩出国币五角,不敷则按谱摊认,一致通过,即席推定纂修、协修、经理,谬推楷为主席。楷以属在发起,未便推诿。自六月一日入堂理稿,七月十七日稿成付梓,济济一堂,共襄厥事,六阅月而事告成是役也。义例多踵前轨,间有与现代法令相抵触者,则更变之,删除之。至于艺文传序合则录,不合则不录,求其心之安而已。值此抗战期间,人心不定,兹事之竣用费不达二千元,费时不逾半载。同人等敬恭厥职、刻苦耐劳,洵可告无罪矣。虽然不无遗憾焉,我祖志明公迁湖以来,不数传由湖迁陕、迁豫及大江南北,代不乏人。前届虽派员采访、罗而致之,十仅获一,兹交通梗阻。尤弗克旁搜远绍,仅据旧本而新增之。缺略之讥,无可避免。后之有继斯志者,多费时日,详加查考,重行修辑,毋漏、毋遗补。此次之所未逮玉成完本,所厚望焉。是为序。
    时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谷旦  十九世孙长楷敬撰
聂氏九届续修家志序
 
    聂姓迁熙始志明,明朝洪武别鄱滨。二世分居潜太望,九修谱牒到如今。
    六百余年繁后代,三千人口布乡村。而今在党领导下,三礼堂裔永振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齐心合力建设四个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除了危害我国二十余年的左倾路线干扰。中国大地焕然一新,十亿人民精神振奋、扬眉吐气、安居乐业。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的指引下,国家日益强大、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在这大好形势下,聂姓应隆祖支下裔孙,积极投身四化建设,分享四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聂姓迁太始祖志明公二房应隆公支下裔孙,虽然人口只有几千余人,但为赢得革命胜利,自土地革命以来,确涌现出不少的革命烈士和先进工作者。如聂卓元、长寿、长富,太湖玉珠人。当时玉珠,是我省老苏区之一。民国二十年,太湖县在玉珠成立苏维埃政府,属洪山苏区领导,直属金寨苏维埃政府管辖。玉珠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长寿被群众公推为第二任玉珠苏维埃政府领导人之一,长富参加赤卫队任第一班班长,卓元和子也参加了赤卫队。赤卫队于民国二十一年撤退洪山,长富随军作战,转退金寨,边撤边打,身负重伤。至金寨,在枪林弹雨中不幸牺牲。卓元、长寿奉令留北中,做地下工作。赤卫队撤退后,地方反动团防死灰复燃,向人民大举反攻倒算,通缉参加革命人员。卓元、长寿不幸落入地主豪绅、团防之手,二人坚贞不屈,走向刑场,在蛤蟆石英勇就义。1950年,中央慰问团来玉珠,调查苏区史迹,正式追认聂卓元、长寿、长富三人为革命烈士。聂绪起及其子长礼,也在那时为革命捐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偏落实,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其后代享受国家优抚。聂家全,太湖寺前人。1950年十月,为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反击美国侵略者,血洒疆场,为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写下光辉的篇章。还有聂东乙,岳西徐良涧内人。于民国三十九年参加红廿八军,后在霍山诸佛庵一带牺牲。因无后代,牺牲经过没有查明,只以红军流失人员做了结论。聂在中,岳西鹞落坪人。其地,是我省老革命根据地。他与红军军长高敬亭是亲密战友,他为红军搜集情报,当地下交通员,对红军的发展与壮大、对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聂长亮夫妇在土地改革后,先后入党,一直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勤俭办社,带头生产,大战农田基本建设,受到上级党委表彰和群众好评。聂墨樵参加教育工作,三十年如一日,被评为模范教师,受省人民政府表彰。聂川页自建国以后,两次出席教育战线群英大会,先后获得霍山、岳西两县人民政府嘉奖。聂成平、和平、咸银等二十余人,在新中国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四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聂家麟、咸顺、志贤等,任区、乡党政要职。聂声树炮兵学院毕业后,任某军事基地技师。家正交大毕业后,晋升工程师,兼公路技术员。聂大志大学毕业后,调中计委办公室工作。聂家志师范学院毕业后,任王河完中校长。聂正平、家丙、声林、声柏等二十余人,战斗在各条战线上,正为四化建设贡献才华。聂金培、长勋、贤伟、家瑚、家永、家建、德昌、敬夫等十几位老人,从各条战线离、退归来,依然在为四化建设贡献余力。聂声畏夫妇都在工厂工作,成绩卓著,多次受奖。其三个子女,均培养成大学生。聂咸成全家人工作,兄弟二人均大专毕业,全家有四个党员,是五好家庭••,在经济建设方面,应隆祖支下裔孙,以腾飞的速度,大力发展农、工、商业。经过努力,而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不少的家庭已经跨进了富裕门槛。德昌、家传、声华、声远、声知、声树、学明、树生、声和、余生等,都因勤劳致富,而今都是小康之家。聂家裕原任国民党南京政府教育部教材教科书编辑,后任次长。现在台过退休生活,年已八旬,他怀念祖国,更怀念家乡,并有回大陆探亲的打算,也可能回乡定居,颐养天年。
    志明祖迁太,已是明初时代。至于在明代以前的聂姓宗支,遍布全国各地。据老谱记载,他们都是我鼻祖衡公支下裔孙,与我们是一脉相承。聂姓在历史上不算大姓,名人甚少。究其原因,那是聂姓在古代,都是贫苦出身,没有豪绅贵族。但当代聂姓后裔,则人才辈出,名扬四海。聂耳先生是近代伟大的音乐家,他谱的《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定其为国歌。聂荣臻元帅既是伟大的军事家,又是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在历次战斗中,他是我军运筹帷幄的高级将领。建国以后,他领导科学家,使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将气象卫星送上天空,将通讯卫星进入轨道。聂凤智历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对保卫祖国东疆、提高三军素质,立下了汗马功劳。聂卫平是当代棋星、棋圣,世界围棋冠军,为国争光,名扬天下。党的十三大,聂奎聚、聂璧初当选为中央委员••••••聂姓后裔汇集在十一亿大家庭中,对祖国四化建设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应隆公支下裔孙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大大落后于形势,文化素质还很差。必须急起直追,努力造就。目前,虽然适龄儿童基本上都已入学,但读初中的确只有小学毕业生人数的一半,读高中和中专的又只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上大专的全族不上二十人,上本科的只有十人,这不能说不是我姓的一大遗憾了。愿我们这一代,特别是下一代努力升华,迎头赶上。我想,只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主观努力,树立雄心,发扬钉子精神,我族人文化素质是会提高的,大学生将来会越来越多。
    从明洪武元年,志明祖迁湖落户算起,至今才六百二十一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姓已九修宗谱。八届宗谱修于民国廿八年,其时正值日寇侵华时期,因三个二世祖支下裔孙,分居在潜、太、望三县。在特定条件下,三县宗谱无法统一,续修不得不以二世祖为一系,统修支谱。八届修谱至今,已半世纪,人口分布也由原来的纯居太、岳,扩展到太、岳、英、霍、金寨、怀宁、石台等县,另外还有迁豫、迁陕的。若不从速续修九届家志,过后应隆公支下裔孙,则就互不相识,无法了解彼此情况,进而虽知同姓,却不知出处、辈分了。基于这种原因,丁卯清明节,成略祖支下裔孙在祭祖之余,由家传、声树、声高发起续修九届家志,事一经倡议,便得通族响应。同年季秋,各房都派代表,前往三合滩集会。参加会议的四十一人,一致通过:一、同意续修家志。二、公推我三位发起人为负责人,任主修。三、出席会议代表,回去传达会议精神,统计各房人口,串联迁外亲属,筹集修志资金。四、决定十一月初二,在太湖天桥召开第二次会议,进一步商议修志具体事宜。二次会议届时召开,圆满结束,推选了办事人员,一切本着节约原则办事。
    续修九届家志,是我姓后裔的迫切愿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愿望才可变成现实,使分散在各地以及远迁他乡、长期信息全无的应隆祖支下一脉子孙,能够回到家族的怀抱,走进和睦、亲善的大家庭。
    我们这次修志,把革命英烈和为四化建设有功之臣一一载志,同时也将已故人员的出生和死亡时间以及安葬地点,按长幼有序,予以记载,以备考查。其目的是表彰先进、学习先进,激人向上,振兴我族,振兴中华。
    这次修志,对祖先安葬地点,一律用现在的乡、村名,废除过去保、甲称谓。这样方便了后人对祖坟的寻找和管理,又便于后人日后祭祀。我们要求族人管理祖坟,提倡绿化坟地,防止水土流失,但不提倡清明节合族统一祭祖,反对挖坟开荒,禁止在坟凸上栽树。
    我们废除过去的一切家规,要求族人遵纪守法,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废除过去的一切家训,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我们要求族人严格遵守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晚婚晚育、优生少生,反对男尊女卑、多子多孙;我们鼓励族人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尽快致富,共同富裕;我们殷切期望族人,要尽好做父母的责任,教育子女发奋向上,不惜代价,培养子女受高等教育。对家庭困难、无力培养子女者,希望亲族予以大力援助;我们殷切希望下一代勤奋学习、勇攀文化高峰,掌握知识、练好本领,为四化建设贡献才华。
    我们希望三十年后的应隆公支下裔孙,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续修十届家志。尽可能、力争与潜、望合修,使志明祖支下裔孙不忘祖先,相互和睦,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沿原拟的派系顺序繁延。
    这次修志,对八届宗谱所有的老序、老传,做了部分删节。因为留者,都是我族的历史、珍贵的资料。四篇新序,是我姓后裔在半个世纪、各个方面的总结。十二篇新传,都是对我姓有功人员的歌颂。希望后人记住他们,以此为榜样。
    家志付诸印刷,我三位主修受审编组的委托,谨献以上数言,望族人共勉。是为序。
    年己巳仲冬月二十世孙家传、廿一世孙声树、声高同撰
    材料搜集与整理:十九世裔孙川页
 
九修序二
 
    谱者,所以记世族之继续也;有谱可以辨尊卑、别少长。志者,即记载也;有志可以明世族之繁衍、子孙之绵延。音虽不同,其义一也。但二者不可得兼,舍谱而取志者也。
    修志必恭、必慎,写志必全、必诚。我族列祖列宗文坛称霸者有人、诗社驰名有人;斩将擎旗者有人;舍生取义者亦有人。尤以我大器祖,原居太邑龙山之阳,以近市为嫌,迁居银河之小河,适意园林、泉石,时与二、三者叟登东皋,以嘘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乐其志,尝语人曰人生,庐舍以避风雨,桑麻以备衣食亦已足矣。被不级级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之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性,谁不为之景仰,此志之一也。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纵横驰骋,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建立红色政权,使我族之裔得以翻身解放。岂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此志之二也。我祖志明公迁太湖以来,历经数世,秦晋豫鄂有之,太岳潜望有人,大江南北更是我族人文荟萃之区。家志不修,将见亲者疏疏者,则如路人。恐有过故墟而问其室,将疑谁氏之庐,拂荒草以寻碑,未识何年之墓。年深日久,无人祭祀,安知其不穴藏狐洛与鼬鼠,此志之三也。值此河清海宴之日、国富民殷之时,耆老健在之机,勷此盛举,不须多费时日,此志之四也。总此四宗,家志之修迫在眉睫,乘此修之,庶可告无罪矣。
    爱我族之热心人士、离休而不休的长和大叔,白发苍苍;家传老兄,家务冗繁,身体瘦消之;声树、声高贤侄,跋山涉水,采访情况。我族之人无不拍手称快、引吭高歌,旋而决定客岁秋冬,在三合滩聂家岭开会。斯时也金风飒飒、梧叶飘飘,各房长欣然齐至,人不缺一,语不离宗,心无不旷,神无不怡,当机立断,做出决定修志,一应开支力从节约,费不虚糜,每人出人民币四元,姑娘除外。各房长一致赞成,即席推定家传、声树、声高为主志。今春二月,审稿人员齐聚北庄,本着矫枉必须过正之精神,焚膏继咎,日夜工作。对与现时政策法令相违背者,变更之、删除之,对涉鼠不精之艺文斧砍之,拾人牙慧之传记则修饰之,陈规旧矩之家法则删除之。一言以蔽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其心之安而矣。有志者事竟成也。在家志之竣,各房长再聚三合滩,举行祭志大会,将旧谱付之丙丁,新志授之房长。虽经济窘迫,还须遵循尽吾忱聊以吾本从其俗不忍俭其亲之训,慎终追远之道,为丞尝万古、俎豆千秋,再奠亿斯年。
    是后也,赖祖宗之呵护,仗房长之力,办事人员之勤,自始至终无阻滞无参商,历时不过一载,用费不过万元。合族幸甚,诸君乐甚,立志者慰甚。
    斯志之竣,因乏李守素通姓氏之学,虞世南晰古今之理,虽无鲁为鱼帝做虎之机,但缺点所在多有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也,冀后世之明人志士多费时日、详加查考,无漏无遗。匡此次之不逮、玉成完本、驾今日而上之,是所厚望焉。
    二十世孙墨樵敬拟   己巳冬
 
九修序三
 
    嵇吾聂氏自受姓以来,由鄱阳而迁太湖,始祖志明公生子三。长曰正隆,次曰应隆,三曰胜隆。本之属应隆公一脉相传,居住星散,除原居太湖、岳西两县以外,尚有迁往英、霍、六安、金寨、怀宁、石台等县,叙派别之懋字为限,迄今已二十五代矣。由于时势变迁,星移物换,对族内昭穆不明、尊卑失序、亲疏不分,婚娶卒葬更无法可考。今当升平盛世,物阜民康之际,我族裔众有念及水源木本之事,慎终追远之道念,诸贤达顿生睦族敦伦之慨,树承先启后之风。嵇诸老谱,吾氏姓族英雄辈出,代有名贤,先人既修之于前,吾辈当续修于后。于是己巳春,集众商议,九届家志应宜辑修,亦不负后裔应任之责,使其昭穆以明、尊卑有序、亲疏有分、婚娶卒葬更有可考,继往开来。援笔而为之序。
    廿一世孙声畏敬拟   ********年冬
 
九修序四
 
    国正邦安,天和地顺。九州团结,四海升平。然而国有光辉历史,县有县志焉,记载英雄豪杰、表彰壮士矣。因此我聂姓裔孙也同样,愿编修家史,以表彰壮烈,更可亲宗睦族,分别尊卑,敬祖之心日益甚切。缘我姓本姬姓,自卫康叔之裔,名衡、德两公者为卫大夫,食采于聂,以为氏耳。我鼻祖原居江西鄱阳县湖畔,后志明公大人于洪武元年先迁太邑。原我宗七大人,共有兄弟七人。宗一公于洪武四年过江南,宗二、宗三、宗四于洪武九年亦过江南,音信未通,不知何所,宗五、宗六居原地,宗七大人迁居太邑之南乡,地名西长冲。昌隆公迁居太邑之北乡蚂蝗冲。而我姓三公先后为迁太湖始祖,虽川流万派同出一源,木耸千枝同归一脉,堂郡相同,宗成一体。以上千百世不得其源,下则几世、几十世也难明焉,不有谱何其了然。于迁湖至今,已达二十余世之许,子孙繁衍、瓜迭绵延,散居各地,派别难分,远近年代无从考核。昔人云,三代不修谱则不孝,后云三十年不修,则难明辨。我姓之家史离创修之久矣,远达百余年耳,不但亲宗睦族,反而派别难分,尊卑难辨,再不续修家史而难明矣。因此,我聂姓人续修家志之心益甚切。我宗七公、昌隆公支下裔孙本届已与应隆公裔合修,精诚团结力量大,都在不同战线为四化效力。宗七公、昌隆公支下裔孙有义林、志贤、金树、建华等,为人民、为四化建设贡献才华。新志开印,族人同欢,仅献数言以为之序。
宗七、昌隆二裔支下十九世孙叶生敬拟
 
九届合修辨
 
    太岳金霍等县聂姓裔孙续修九届家志,追悉老谱版,载迁湖始祖有四,曰宗七、曰昌隆、、曰志英、曰志明。这次合修,缘于一,四祖同是元末期间人,彼此年龄相仿,不逾而立;二、同是元末明初来熙湖籍居,时隔不越卅载;三、原籍同出江南鄱阳,共承一脉;四、鼻祖亦同衡公、堂郡亦然。宗七、昌隆二公裔已于光绪五年,曾与应隆公裔合修派别,已经统一;五、清末我族建宗祠于熙城北阙,用材大木由宗七公裔供给,费用系宗七、应隆公裔共担;六、志英祖裔天佑房与应隆公裔家仕房同处一地,名湾渡河。夙昔红白喜事不分彼此,相互关照。据前叙之史事,按当代国政、民族大团结之旨,这次修志,诸纂修商定增辑新五卷,载宗七、昌隆祖支下世系。志英祖裔人丁窘鲜,故纳入家仕房,系不另成册。庶乎,后之有志者鉴察。
    川页、长琛、金送、天佑合拟   己巳冬

(阅览次数:10926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你是第 位访客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回兴松鹤路108号2-16  邮编:401120 电话:023-67527534  

 邮箱:yeguang315@163.com QQ群:196426576   后台管理 

本网站由 重庆立春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技术支持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ICP备110076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