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当前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聂有几支能说清楚?
http://nszp.cc   2012年3月29日

来源:聂金诚博客

   有首流行歌曲唱得好:“爱有几分能说清楚?爱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用这两句歌词,我把它用到聂族上,叫做“聂有几支能说清楚?聂有几支是糊里又糊涂”非常贴切。现在说出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不少聂族宗亲提出了“天下聂姓是一家”,“要修通谱”。是一个祖宗发源的当然可以修通谱,不是一个祖宗发源的呢,能修吗?难以修成!本来鄙人是一个赞成“天下无二聂”的人,而且对修通谱发表过呼声,但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姓聂者有好几支,且各支聂姓的来源都有一些根据,并不是空穴来风。因此本文倒要对自己、也是对部分聂姓宗亲泼点冷水,提醒自己和宗亲们注意聂姓的实际情况,不要贸然启动修通谱工作,以免费力不讨好,反被他族人当笑话。鄙人以为,当前我们热心聂族家族事业的人,首要的是把“联亲联谊,寻根问祖”工作做好,弄清聂姓族人的分布和发展情况,鼓动聂族宗亲开展爱家爱族,团结互助,热心家族事业活动,推动各支的“修谱修祠”工作。待到聂姓人都修了小家谱,厘清了本源,再来修小通谱,实现认同一族的聂家人都进小通谱,并以修小通谱为契机,发展壮大聂族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家族兴旺。将来大多数聂族人因联亲联谊得到实际的好处,影响到所有聂姓人愿意统一到一个“聂”字之下,水到渠成之时,这才可以开展天下聂姓“编撰通谱”的工作,实现聂姓人的有效联结,实现聂姓大团圆。
          、聂姓确实存在着源流不同的几支
    中国人的姓起源很早,要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有的古老姓氏都带女字旁或女字底便是明证。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男人便建立了氏这个别于姓的父系体制,产生了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周初实行宗法制,建立侯国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得到君主允许,就可以建新氏,另立门户,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周后期的战国年月,各国建立了户籍制度,要求所有人都要有氏,人们得姓氏的方式方法便五花八门,男人们随意给自己定氏,氏从此便取代了姓的地位,氏也就叫姓。据考证,聂姓起源于春秋晚期,那么这个姓就不是随便起的,是“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千百年来不断有人加入聂姓。到现在据初步分析,以“聂”为姓者大致有七支,即汉聂三支(卫聂、齐聂、摄乜改聂),番聂三支(藏聂、满聂、其他聂),夷聂一支(犹太聂)。
    1、汉聂三支。汉族本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成的民族。本人曾写过一篇关于汉族的文章——《世界上已没有百分之百的纯种汉族人》,可在我的博客中查看。汉聂应该是得方块字“聂”姓的最早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汉族,卫国、齐国之人已经为同一民族,自称是华夏族,楚国虽是姬姓,还是被列为蛮族的。本文从后来历史看,还是将楚看成与卫齐一族,称这几地这时得聂姓的为汉聂。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族现在的姓氏形成时期,有这么几支人取了聂姓:
    (1)、姜姓齐丁公的后人。姜姓得聂姓氏大约在春秋晚期。姜姓得聂姓这种说法有三个依据:一是数支聂姓人的族谱。以《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为例:“鼻祖讳奭公名衡系齐丁公支子周平王时为卫大夫官食采于聂地因以地赐姓故为聂氏得姓始祖。”二是外姓人族谱。齐姓人族谱记载:“四十九世:吕尚(姜太公):重次子。字子牙,号飞熊,太公望。太公墓或今咸阳文王墓东侧,山东临淄似他地衣冠冢。五十世:丁公,尚长子,又名吕伋,似丁、丁若、伋姓始祖。五十一世:聂叔,丁五子,封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似聂姓始祖”。三是姓氏专著。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注》: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姬姓周王族的后人。姬姓得聂姓也是在春秋晚期,细分可以分成两个支系。
    (2.1)姬姓卫康叔的后人。这种说法也有三方面依据:一是数支聂姓人的族谱记载。以《安徽太湖聂氏谱》为例:“我祖衡公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故卫康叔之裔也。卫康叔周武王同母末弟也。”二是外人著作记载。《路史》:聂,“卫国侯君同宗之后”。《周源流史》:“卫国亡后,其子孙以卫氏,又有……及、辄、聂、戚、石伯、石骀等110氏”。三是姓氏专著记载。《中国人最常用的100种姓氏》:“聂——姬姓子孙,源自聂国”。
    (2.2)、姬姓楚、魏国的后人。这种说法也有依据,但有些勉强:一是一些聂姓人的族谱。有重庆云阳聂氏族谱说:聂姓源於楚地聂北(今山东聊城境内),楚大夫食采於聂,因以聂姓。二是姓氏专著。《姓解•四》:“楚大夫有食采于聂者以为氏,史有聂政,吴有将军聂友。”说这两个依据勉强,是因为这依据还不能断定得聂姓的就是姬姓楚、魏公族子孙,因为外姓人也可任楚、魏大夫的(楚为姬姓依据: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姬姓)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其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熊绎建楚国姓芈氏。楚大夫不一定为楚公族的依据:本人有短文《从我所知道的几点事看聂姓始祖来历》论述可参考。魏为姬姓依据不必赘述,因为不论周初所封魏国,还是战国时新起的魏国是姬姓读书人都知道)。
    (3)、摄、乜姓氏改聂之人。摄、乜改聂姓,其依据不整么充分。但也有证据三个:一是抄录学锋宗亲文章对《中华姓氏大典》的引文:《古今姓氏书辩证•二十九葉》:“谨按《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注》曰:‘聂北,邢地。’详此,则聂为卫地。《元和姓纂》曰:‘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是也。《广韵》:以‘聂’为‘楚’,误。春秋时楚大夫有摄叔。盖摄声近而聂,然则叔之先乃卫大夫。《史记》轵深井里人聂政,宜为摄叔之后。后汉护羌校尉尚,颖川太守良,吴将友,石赵中书令熊,清河人。唐末文士夷中,五代将军聂知遇,宋歙州聂氏,唐鸿臚卿师道,杨行密奏为问政先生,始葬新安,七世孙冠卿,字长孺,大中祥符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洛阳聂崇义,国子司业。”二也是抄录学锋宗亲文章《关于聂姓来源的佐证》:“聂”和“乜”是同一个音(nie),由于历史上,清丰县识文断字的人稀少,通常将“聶”字写成“乜”,因为笔划少好写,又都是一个音。不知道“聶”和“乜”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到底哪个字是对的,就只好用容易写的“乜”字。久而久之,就传承下来了。••••••在本地的有姓“聂”的,也有姓“乜”的。但是,乜姓人只要是出门在外工作的,都会把自己的姓改过来姓“聂”。在《清丰县志》的“姓氏”中是没有“乜”姓,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正规场合用“聂”字,在非正规场合用“乜”,主要原因是好写。久而久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混淆了。三则是一个叫“lczngm_tz5bk”的宗亲对我的博客中《要注意严格区分聂姓和乜姓》一文的回复“我是河北故城的,我们村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一个家族,乜聂家族。不知是不是爷爷辈没文化的原故姓氏有写乜的也有写聂的。具我所知60年代从我们村走出去的乜聂姓有到黑龙江的。有到内蒙古东北部的。有到北京的还有到南方的。”
    2、番聂三支。我这里说的番,是指中国的少数民族。由于汉族强大,汉文化强势,为便于交流,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取了方块字汉姓,并按汉族的习惯将其汉姓代代相传。少数民族取“聂”为姓且有影响的至少有这么三支:
     (1)、源于回族,属于夷化托姓为氏。元朝末期,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成吉思汗的曾孙孛儿只斤•都哇率军统领新疆、青海、藏边一带地区,到了他的孙子孛儿只斤•秃黑鲁帖木尔执政时期,强令天山、青海地区、甘肃一带十六万蒙古族人全部改奉伊斯兰教,周边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羌族、以及一部分汉族亦随之改变宗教信仰,该地区的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势力因此受到大力压制。在此期间,居于青海西宁地区的汉族聂氏家族也被强行改奉伊斯兰教,由此将聂氏带入回族,成为今天的回族聂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回族大姓为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这是正宗的回族,聂姓回族,鄙人以为其根源应是在汉族的。
    (2)、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A.聂格哩氏,满语为Ningg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聂氏。B.聂佳氏,满语为Ninggiya Hala,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之一,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今北京市满族中有此姓,所冠汉姓即为聂氏。C.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和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该支聂氏始祖为宁古塔•聂牛克,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宁古塔,其父为宁古塔•僧格,在后金国建立初期率三百户归附佟•努尔哈赤,被授予世管佐领,宁古塔•聂牛克后来以前锋参领从征厦门时阵亡,追赠世袭云骑尉。在宁古塔•聂牛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聂氏,世代相传至今。D.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聂氏。该支聂氏始祖为乌尔古宸•聂勒库,满洲正红旗人,世居讷殷,以监察御史之职从征山西时阵亡,追赠世袭云骑尉。在乌尔古宸•聂勒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聂氏,世代相传至今。E.武聂氏,满语为Unin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所冠汉姓为聂氏、武氏等。
    (3)源于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人的姓名•藏族》中载有藏族之聂姓,说是聂赤赞普之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聂氏。在土家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聂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依音改本姓为汉字姓聂氏,这样的聂姓散布多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杂居地区,当然也有是汉族聂姓少数民族化的。
    3、夷聂一支。此地所言之夷为外国人。外国人到中国取方块字汉姓且繁衍生息者,古已有之,为聂姓的主要有犹太族人。犹太人曾寄人篱下,居住在某些国家的犹太区内(ghetto),长期仅有教名,并无姓氏,后来才使用上了自己的姓氏。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碑中说:“教道相传,授受有自来矣。出自天竺,奉命而来。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七十姓等,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据此,可知在北宋时期,定居于开封的犹太人有聂姓。
           二、聂姓确实出现了融合同一现象
    近些天电视上报道濮阳有一支汉族杨姓人,其祖先是西夏族唐兀姓,这使我又联想到了聂族的融合问题。当今聂姓人并不多,有人口普查数据作证,就只140万而已。相对于李王张大姓来说,少得可怜,何况血缘还比较复杂。前面我讲的是聂族源流分为几支,现在我却要反讲融合同一的问题。为什么?世事变迁,千流归海,融合是趋势,同一是正道。千百年发展,汉族已没有纯种,聂族可能会纯粹?远古中华有百姓,我们却都只尊炎黄为祖宗,孔家够了不起吧?在历史上也曾是由外孙承接的香火!当今聂族来源虽然复杂,从已发现的聂氏族谱来看,都愿把历史上的聂姓名人当做本家。比如说聂政,据调查研究,聂政本无亲兄弟和亲生儿女,但大多数聂氏族谱在序言中都把他当做先祖赞颂,有的族谱竟然将他列为第几代先祖。为什么?这是一种聂政精神的认同!这是聂姓众人的混同!
    1、汉族的乜、摄、聂已融为一个聂族。
    首先、来源于姜姓齐丁公的聂与来源于姬姓卫康叔等的聂已融为一体。这有一个家族的族谱为证。学锋宗亲认为“新干县拿埠是我们永丰聂姓的祖居地,新干的开基祖达义公是江南聂姓的始祖。”《拿埠聂氏族谱》在中华聂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谱源说》载“雍正甲辰初秋余,君铨公所藏手录细心查考,知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受姓焉,聂故晋阳霍州地,……”(没有断定源于姬或姜)。秋山聂氏族谱与拿埠聂氏族谱原是合修,后分修。其《七修族谱序》肯定了源于姬:其始祖所自出者,考聂之先本姬姓也,畢公桌(有点象桌,但是里面不是一横,是一个又字。该字打不出来)之后,为卫大夫食邑于聂,遂为聂氏。吉水大巷聂氏是从新干拿埠迁徙到吉水大巷,一修谱始于明正德三年(1507)与拿埠合修,后分修。其《聂氏族谱序》却说源于姜姓:“乃知系齐大夫奭公之后。……”一个家族修谱,分修后就有源于姬姓的和源于姜姓的,说明在繁衍中把两支聂姓融合着,也许两支本就是一支。
    其次、摄姓已基本融入聂姓。遍查史料,很少发现摄姓之人,《姓氏寻源》摄氏:晏子曰:聊摄以东,••••••今聊城东北有故摄城,是以地为氏。然楚有摄叔,是摄姓楚有之。【按】摄与聂通,为聂氏之分。清大坝都司摄润,阳曲人。摄登瀛,阳曲人,乾隆三十六年提标守备。据查,阳曲在山西(春秋属晋),看来清代是有摄姓人的,现在还有没有不知道。既然有著作说摄为聂之分,则聂摄就是混同合一的,或者说摄姓人之所以少,是融入聂姓之中了。
    其三、乜姓也在融入聂姓。依据还是我在前面引用的一个宗亲的话语:“我是河北故城的,我们村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一个家族,乜聂家族。不知是不是爷爷辈没文化的原故姓氏有写乜的也有写聂的。”
    2、少数民族的聂姓在融入汉族聂姓。中国凭借其独立的地理单元――东南系辽阔的大海,西边是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和雪原,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遂形成了一个用方块字、说普通话、信儒释道的混一民族群体。这个群体本是一个由多个狭义民族组成的杂合体,若按照基因构成、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乃至语言划分,完全可以分成许多个民族,但是绝大多数人却自认为汉族,不愿独立为别的民族(谈到同化问题,可以远扯几句,可以说现在的汉族人只不过继承的是“汉人”这个名词。商、周,本是远离中原的边远外来民族,在殷虚提取的古商人DNA显示商民族属通古斯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一类。周灭商后,商民族即已北迁或消亡。秦、汉时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所谓“汉人”,这一点跟其他国家地区的民族演化并无什么不同。汉代时人口最多时达到五千多万,但是经过汉末动乱,到了三国时人口仅剩下七百万。这种巨大的人口流失靠的是北方的戎狄族和南方的南蒙古人种和马来人种迁徙进行补充,经过短暂的西晋,接下来就是200多年的五胡乱华时期,黄河一带基本被换血。到隋、唐时期又是一次全国范围的民族融合。李唐家族是鲜卑人并不是什么秘密。至于辽、金、蒙元、满清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被混血不说,而且整个就是汉人亡国奴时期。在这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汉族同化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同化汉族。现在所谓的华夏文明,经过千多年特别是最近几百年以来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也不过就是各种杂合碎片揉成的一个花瓶而已,也正因为她的杂,才使他会放之四海、流传永久、辉煌灿烂)。以满族聂姓为例,当年满族以聂为姓的达五支之多,满人统治中国数百年,聂姓满族被任命或派遣到全国许多地方做官生活,凭借其统治地位,生活当然不错,繁衍应该不少。实行共和之后,不少满族聂姓不敢承认为满人,遂成汉族聂姓。
    3、犹太的聂也在融入汉族聂姓。据史料载,北宋时到达开封的犹太人有十七姓,人口数百人,到宋元时期,犹太人来到中国后散居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如西安、洛阳、敦煌、开封、广州、杭州、宁波、北京、泉州、扬州、宁夏、南京等地。由于中国的统治者对他们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具体而言就是:你只要经营有方,生财有道,同样可以成为巨商豪富;你只要刻苦攻读孔孟之书,循科举之路,同样可以当官掌权;你只要取得成绩,建立功业,同样可以获得各级官员乃至皇帝的奖励和恩赐,因此犹太人全盘汉化。犹太聂姓也就完全融入汉族聂姓了。
         三、聂族是可以学习他姓人搞通谱的
    聂族来源虽然有多支,但在不断融合归一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搞通谱的。君不见搞了通谱的孔孟颜曾四家族,哪一家不是多支合流?!细想来,中国的绝大多数姓氏都是多支共姓,源流单一血统纯粹的少之又少。比如孔姓,自古有“天下孔姓一家人”之称,但细究源流,则有数支构成。如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郑穆公后人孔张的名为姓;卫国有出自古佶姓孔氏,为黄帝后裔,以祖字为姓;陈国有出自妫姓孔氏,以孔宁之名为姓,乃舜之后裔。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的孔子是孔氏家族的显赫者。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一脉又是一支,为宋微子之后。孔姓很早就修了通谱,其谱系十分完善,被尊为“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维系孔姓通谱的得益于孔子。
    近几年又见胡姓在搞通谱。其实胡姓血缘比聂姓还要复杂,据查网络资料,胡氏的姓源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虞舜的妫姓后裔,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子孙得胡姓;二是周代姬姓胡子国,在今河南,子孙得胡姓;三是周代归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王族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四是得姓于齐宣王之时的姜姓胡母氏,晋代以后渐渐简姓胡;五是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六是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胡姓源流这么复杂也敢修通谱,我们怎么不能修通谱呢?!胡姓修通谱以胡公满为源头。
    聂姓修通谱,我们也要去找一个能维系一族人的代表。这个人必须是所有聂姓人都认可,且名气比较大的。目前看,只有这么两个代表人物:一是奭公,二是聂政。奭公为代表,是因为有大多数聂氏族谱认定其为得姓始祖,但不能代表全体聂族。聂政为代表,则所有聂姓人都会认可,且他的名气远大于奭公。咳,聶啊聶,真让人纠结。
    聶,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字,三耳构成,十八笔画,只有横竖,没有撇捺弯折。聶为字,当先为地名,鄙人曾分析过聶的造字由来,写了一篇《从聶字的造字想到的聂地在哪里》的作文,认为聶地是一个平原,聶是由沟渠齐整分割的一块或数块较大的平原耕地的名称。在聶地生活的是一群有高度农业文明的农业生产者,第一批姓聂者,是管理这块土地的大夫,据说叫奭(弼,衡),以采地为姓。聶地在哪?大致就在今西起河南原阳、经濮阳、过山东聊城、东至茌平的一条线上,东西纵横近300公里,南北宽度则没有这么大。这么一块地方,时为卫、齐两国之地,后部分又成为魏国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聂姓者,有的成为卫民,有的成为齐民,有的成为魏民,有的甚至渡黄河到了楚国成为楚民。故现在的聂族宗亲有的说是卫大夫后裔,有的说是齐大夫后裔,有的说是魏大夫后裔,还有的说是楚大夫后裔。鄙人还写过一篇作文叫《要注意严格区分聂姓和乜姓》,文中讨论了聶地问题:“聂是齐、卫、邢接壤之地可能性比较大。对一个地方各国可能都叫他nie,齐写作聂,卫写作乜,邢写作什么不清楚”,也许和楚一样写作摄。其实聶、乜、摄是一个音,也许就是一回事?如果是这样,则我们争论了许久的聂氏主流的源流是一脉的,只是后来分了支。这个问题值得继续探讨。据说奭公的九世孙叫聂政,侠肝义胆,振耳发聩,彪炳千秋。现在的聂姓人都认他为本家,是祖宗。
    既然有能凝聚聂族众人的历史人物,我们完全可以团结在他的旗帜下修起通谱来,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联亲联谊。在同一个方块字“聶”下面,将全国、全世界的聂姓人联络起来,互通信息,增进了解,凝聚爱心,培育亲情,实现联合。
    欲修通谱,必先修支谱。天下之大,千沟万壑;聂族人众,洋洋百万。欲一步登天搞通谱,非一般人力可为也。故今数千姓,仅有孔、孟、颜、曾等政治豪族能有通谱。许多聂族同胞现在急切提出修通谱,愿望是好的,鄙人认为只要大家齐心合力,聂姓通谱也是完全可以修成的,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修通谱的艰巨性。通观中华聂网,发现许多聂族宗亲还没修家谱,小家尚无谱,何以修通谱?编修通谱要从修好各支家谱开始。这是一个涓涓细流归大江大海的规律问题。希望各地聂族尽快行动起来,争取用三五年时间修好小家谱,并都交一部给中华聂族宗亲协会,为修通谱打下扎实基础。
    最近读得斐斌宗亲的一篇好文章(说是好文章,其实是一封致江西的聂能卿和聂春生宗亲的公开信,但这封信实在是一篇好文章,好就好在他提出了一个可行的修小通谱的好建议),他基本上将江西新干、永丰、吉水、泰和等聂族,以及发源于江西的湖南元光公后裔和湖南双厚祥发公后裔联结上了,并倡导编修《赣湘聂氏通谱》,这就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小通谱。
    由修小家谱,到修小通谱,再到修大通谱,聂族统一可期矣。到那时,我们就再不会讲“聂有几支能说清楚?聂有几支是糊里又糊涂”了。


(阅览次数:10151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你是第 位访客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回兴松鹤路108号2-16  邮编:401120 电话:023-67527534  

 邮箱:yeguang315@163.com QQ群:196426576   后台管理 

本网站由 重庆立春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技术支持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ICP备110076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