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聂网 作者:聂训斌
族不立谱,则昭穆淆混;人不知祖,则姓氏紊乱。 浏览同姓宗亲各家,无不以堂号先入为主。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望郡总堂号和自立堂号。或许,堂号成了寻宗的瓶颈。目前我还没寻觅到相关联的信息。可以肯定一点,我丰县聂氏后裔是属于河东郡一分支。我聂氏家谱堂号:“望东堂”。修谱于民国37年春月,也就是1948年的春天。有贤达先仲、先荣、金陵、心湖倡议并主修。在采取断简残碑寻证,并访问诸多父老,传闻之口参考订证。并请魏钦忠、张子修、黄汝方代笔。由于老谱失迷。不敢妄解。历经黄水灾难。失散转徒他乡无数。缺续失传者居多。只才寻觅到同支聂庄、聂衚衕、唐庄、沛县张庄、郭楼、东张庄的一脉宗亲。想想在那个龙虎相争的年代里,修编家谱何等不易,可谓用心良苦。 “望东”一词因何而来。家谱并未细说。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编、是世传。未考。我的猜想理解为,“望”当敬仰,“东”当主人。尊宗敬祖之意溢于言表。另外是否有“楚大夫食采於聂,后人因以为氏。望出河东、新安。”故有“望东堂”之意?【河东郡望东堂】,强加未免牵强。不是有“聂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一说吗?也未必不妥! 魏晋时期,聂姓在山西夏县一带发展成为庞大的名门望族,因此,河东也成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地。“永嘉之乱”后,聂姓族人也随着中原士族的移民潮渡江南下,迁徙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迅速在江南立足,并以新安(今浙江省淳安西)为新聚集中心,发展成为另一个庞大的新的世系家族新江郡聂氏。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权尊姓氏。姓氏郡望,不但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职位地方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大与否的真实反应。 河东郡,中国古郡名。战国时秦国置,郡治在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西汉时为三河之一,管辖二十四县。河东郡古代就包括临汾、平阳。今天的夏县相距翼城也就是百余公里。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县东临沁水,西接曲沃,北和浮山、襄汾眦邻,南与绛县、垣曲相连。迁始翼城,古称唐国。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翼城县,唐天祜三年改为浍川县,宋复名翼城县,金升为翼州。元复名翼城县,隶绛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隶平阳府。 家谱根据碑铭文记载:“迁始祖讳应瑞公,字凤岗。行二。世居山西平阳府翼城县。其五世祖讳宣公在山东东昌府为判官。一再传至时间为明中叶至万历末年回晋”。按时间推算明中叶应在1506年—1566年中间。跨度弘治、正德、嘉靖年间。万历末为1620年左右。这个时间段里一百一十余年。假设到讳应瑞公五至六代也符合逻辑。是否在今天的聊城一带有祖先的后裔也是值得理顺思路寻找的范围。往前在推断,在山西翼城至少还有五世祖至一世祖跨度的百年历史。就能追溯到明洪武年初。从翼城县志里可以找到答案。因为平阳府的称谓是在1369年明洪武二年确定。 迁始祖讳应瑞公。在明末天启年间,也就是1621至1627年间游学到丰县。带为礼部儒官。配阎氏。生四子。世杰、世增、世贤、世泰。迁始祖葬于丰县聂庄。 二世祖讳世增字重光,配高氏。生四子,毓芳、毓秀、毓馨、毓美。世杰生一子,毓声。世贤生四子,毓兰、毓茂、毓蘷、毓荣。世泰生三子,毓聪、毓锦、毓闻。【毓字班计十二人】。二世祖葬于丰县聂庄。 三世祖讳毓秀字含真,配刘氏,生四子,文燦、文【火著】、文耀、文【火晋】。【文字班计二十八人】。三世祖葬于丰县聂庄。 四世祖讳文【火晋】字书亮,配盛氏,生五子,培礼、培动、培善、培圣、培正。【培字班计四十多人】。四世祖葬于沛县。 五世祖讳培动字养烈,配张氏,生二子,鉊存、松。【鉊字班更多系下未清】五世祖葬于沛县。 六世祖讳鉊存又存志字景柴,辈分班行【鉊或士】,配袁氏,生二子,学礼、学德。六世祖葬于沛县。 七世祖讳学德字慎先,配于氏,生二子,郁文、郁华。七世祖葬于聂衚衕。 八世祖讳郁华。辈分班行【郁或宗】,生一子,九官。八世祖葬于聂衚衕。 太祖讳九官配于氏,辈分班行【九或道】生二子,先亭、先科。七世祖、八世祖、太祖葬于聶衚衕村东北向一里地。迁坟两次。由于挖河的原因。复新河前称玉带河,清朝末年称新河,民国年间改称复新河。建国后复新河又拓宽加高。河口宽170米,河底宽152米,内堤距225米,堤顶高程40米。修建好的河堤遇到连阴雨天,泥流顺势而下掩埋墓碑。至今掩埋的黄土有三、四米高。由于家族“富农成份”,抄家分田,幸好掩埋地下得以保全。不然,注定在那个变态的年代里,毁于一旦肯定残砖断瓦也无迹可寻。 烈祖讳先亭配李氏生三子,金环、金月、金奎。聶衚衕村称为老三支。今村上聂姓皆是其三支后人。烈祖葬于聂衚衕村后正北半里。 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知识分子做官者,因知识分子多受儒家影响,有着自然而然的清高和傲慢,进入官场,很难做到“唯唯诺诺”,这样,儒官在百姓心中是好官,是清官,因其清高而有个性,有固有的气节,所以很难受腐蚀。但儒官在官场,就是很难成熟的官,往往被人认为是太直、太锋芒毕露,古今大抵均如此。忠厚敦实、安分守己、诗书传家。从迁始祖给子孙起的名字看出端倪。没有刚烈勇猛字眼的霸气。只有清雅淡香字眼的柔性。 既然是诗书传家,家谱当然不能缺少,那为什么失迷了呢?就不能不去探究历史的背景。 始祖讳应瑞公。在明末天启年间,也就是1621至1627年到丰县。在乾隆乙酉年1765年,三世祖立碑。称当时就没有了家谱。碑铭文上详细记载,“未百年已有五代,可谓丁甲济济。以老配阎氏”。未百年,就以99年计算。那是1666年左右。也合乎繁衍规律。在往前推算,始祖应该40岁左右定居丰县,建立聂庄。 丰县在建国以后才属于江苏管辖。之前一直属于山东管辖。清代,丰县隶属徐州。今天的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北与山东省的金乡、鱼台接壤,南于安徽省砀山、萧县毗邻。西接山东单县、东连本市沛县、铜山。 从山东的水灾资料中不难发现。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农历五月以后长期霪雨,全省107个州县有98个成灾。 又如清雍正八年(1730年)农历五六月长期霍雨,全省有87个州县成灾,以沂、沭、汶、潍、弥、小清、淄等河道泛滥造成的灾情最重。(莒州志)载:“夏五月初,霉雨四十余日,六月十九日大雨如注,七昼夜无一止息,二十四日洪水横流,东至屋楼西至浮来,接连四十余里,平地深渊,二十五日冲毁城垣,城门北关只存房屋七间,淹死五六千人,乡区村庄坟墓骸骨随波而起,沙压良田,沧桑尽变,人畜漂流……”(沂水县志)载:“沂沭两河大决于沂水、莒州、临沂、郯城,大溜直注邳、宿,苏北一带尽成泽国。”《滕县志》载:“大水,米贵如珠,藻满市,人相食”。 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东全省水灾也都极其严重。 再如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农历五至六月霍 雨不止,全省有94个州县成灾。 综上所述,族谱迷失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水灾而导致损坏丢失。 到了道光七年1829年,七世祖讳学德公的墓碑上记载列祖葬于何处何地。“恐久失传故勒于石”。道光二年(1822年)、 咸丰五年(1855年)山东全省水灾也都极其严重。失散的各支流落四方。 苏北水患导致的灾难文献记载甚多,有“死徙流亡,难以计数”、“白骨成堆”、“田庐尽没”、“尸骸遍野”、“幼男稚女称斤而卖”,民众悲苦“惨不忍言”等等。 我仅仅简单叙述浅薄的见解。毕竟接触时间不多,也只上过七年学,算个没文化的人。以后更要多去核实、了解,寻根问祖的信息。另外没有详细罗列还有聂庄、唐庄、沛县张庄、郭楼、东张庄个个宗亲分支的家谱。见谅!我只是想以点带面,借助网络平台。围绕山西翼城、山东聊城为主线,寻源头的祖宗。以苏鲁豫皖为辅,寻失散的宗亲。 偶然接触到《中华聂网》和《安徽聂网》,看到众多宗亲寻根,自己的想法也喷然心动。打小也或多或少听说一点有关家谱的事情。具体的就不太详细。壬辰龙年春节回老家探亲。特意看望本族保管家谱的修真老爷爷,在八十年代,修真老爷爷开铸造厂,跟车去山西拉焦炭的机会。亲身带着家谱打算去寻根。离翼城县还有百余公里,师傅因山路太崎岖说啥不载去。无奈返回。说起这事老人还是满脸遗憾。老人听完我的想法很是高兴。允许我带着家谱。我唯恐保管不妥,为了谨慎,我只是拍了些照片。 通过一些笨拙但也无奈的办法,比如打临汾114查询。翼城县贴吧发帖子。去函联系县志等。查寻围绕翼城县四乡六镇,遗憾在行政村分布上没有聂姓开头的村庄。又通过派出所户籍了解聂姓的分布。中卫乡派出所很热情地就介绍一位冯姓村长说他村有姓聂的。后来打听到南梁镇古代就是翼城县旧址。东郑村也有聂姓。在南坡村姓聂的比较多,接电话的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三十多岁宗亲。他说不太清楚,有没有家谱,可能忙着做生意,就寒暄几句挂了。我还是发了个短信,简单的叙述下家谱,希望有消息了联系我。让我感动的是小吴村,也叫川吴村。晚上,六十多的老人不敢确定家族渊源,第二天咨询了他八十多岁父亲后中午又打电话给我,聂老爷子只知道上五代的班行。口音不太清楚大概是。。。照、月、恒、克、征。没有家谱。没听说是迁居过来。和其他村聂姓没来往。 后来查阅二篇报道,其一:1952年翼城县成立扫盲委员会,1963年9月在聂家河召开业教观摩会。其二:1958年到1966聂家河教师聂香枝“一颗红心办民校。我在百度地图上搜寻确实有聂家河。就在南梁镇附近。可114查号台说在乡宁县有个聂家河村。乡宁距翼城一百多公里,和夏县呈三角形状。说明这一带聂姓郡出河东不假。或许翼城县所谓的聂家河属于自然村,不属于行政村。就像我村聶衚衕,也叫聂胡同,谐音也有称聂古洞、聂东,其实就是一个生产小组。这是翼城县唯一一处以聂姓命名的地方。 在古老的翼城县,1178年水利碑文记载《大金绛州翼城县武池等六村取水记》吴村村、武池村、北常村、马册村、南史村、东邓村。就有聂姓记载。东邓村是不是我了解到的东郑村,待考。 不管怎么样,我相信有众多宗亲的帮助和我家族的不懈努力。 只要坚定信心,寻根问祖终究会有佳音。
应瑞公十六世孙 聂训斌 QQ:437600168 二零一二年 阴历 二月二日
|